“粒子治疗”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医院需要有哪些防护措施?

来源: 浙江卫生计生监督/zjwsjsjd

又到了全民吃栗子的季节了!

满街的栗子香,

直把吃货们的味蕾都给撩起来了。



不过,

今天卫监君要给你敲黑板的,

可不是什么糖炒栗子,

而是粒子治疗


近日,杭州市上城卫监开展辖区公共卫生督导工作,其中重点对医疗机构核医学科进行了重点检查,其中就包括了粒子治疗。



何为粒子治疗?


粒子植入全称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是一种将放射源植入肿瘤内部,让其以摧毁肿瘤的治疗手段。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涉及放射源,其核心是放射粒子。现在临床运用的是一种被称为碘125的物质。每个碘125粒子就像一个小太阳,其中心附近的射线最强,可最大限度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粒子治疗的成长史


2009年

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将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纳入第三类医疗技术,并制定放射性I-15粒子准入和应用管理规范。

2017年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为了进一步保证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治疗改为限制类医疗技术。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在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随着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放射性I-125粒子的放射防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不过,粒子治疗不是万能的,并非所有肿瘤都适合粒子治疗,下面开始划重点了:粒子植入治疗只用于大小不超过6公分且分化期慢的实质肿瘤。


放射性I-125粒子辐射效应特点

01

生物半衰期长,半衰期为59.6天。(半衰期的意思就是它所携带的放射物质会随着时间而减少,然后到微乎其微的地步)

02

在衰变过程中释放平均能量为35.5KeV的γ射线,同时伴随释放能量为27.4KeV和31.4KeV的特征X射线。

03

射线的平均穿透直径为1.7cm,辐射能量随距离延长而显著减弱。



放射性I-125粒子虽然是一种低能核素,但是还是具有电离辐射的危害性。因此,正确的放射防护措施能有效减少或避免辐射损伤的发生。


开展放射性I-125粒子治疗的医院

应注意的防护事项


治疗场所应安装辐射探测仪,以便探测日常活动区是否存在放射性I-125粒子电离辐射;常规配制长柄器械(30cm)和储源瓶(或铅容器),以便收集脱落的放射性I-125粒子。



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患者床边1.5米处或单人病房应划为临时控制区。控制区外需有明显电离辐射警示标志和危害告知,除医护人员外,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带离控制区的物品需经辐射探测仪检测,避免放射性I-125粒子外泄。



在此次检查中,卫监君就发现部分医疗机构未配备单独的辐射探测仪,病房内1.5米距离不够且未标注黄线或是警示标识,已提出要求并督促医疗机构尽快整改。


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患者的自身防护


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前,应告知患者手术风险及术后放射防护基本知识,以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治疗后,应嘱患者在临时控制区内活动,并在植入部位穿戴隔离半价层为0.25mm的铅防护服,以避免对密切接触人群产生辐射损伤;如发现放射性I-125粒子脱落时,应尽快告知医护人员收集脱落的放射性I-125粒子,严禁自行处理。



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


在进入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患者临时控制区时,医护人员需穿戴隔离半价层为0.25mm的铅防护服,带离控制区的医疗物品需使用放射防护监测仪探测。



当发生放射性I-125粒子外泄事故时,应使用长柄器械将外泄的粒子收集到储源瓶或铅容器,禁止直接用手操作,并联系相关单位回收。



检查过程中,卫监君发现病房责任护士对放射防护服的理解有误区,常规的防护服可以折叠,但是放射铅衣是严禁折叠的,必须采用挂式的方法;病房使用的镊子、汤勺也并非要求的30公分以上的长柄,已督促医疗机构尽快整改。


最后,卫监君还要温馨提醒

再先进的粒子治疗也要注意自我保护哦!


来源:杭州市上城区卫生监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