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护士?机器人进病房当护士,发药查房不怕辐射

来源: 山西医疗卫生招聘考试/sxylwszp

导语

 在医院住院时,接触的病房“护士”是机器人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在上海仁济医院核医学科隔离病房,一个白色的机器人正按照指令,对住院患者进行测量体温、血压和辐射残留等检查。机器人表述准确、清晰,患者一步步执行,各项检查很快完成;病房外的医生、护士则通过屏幕,对患者完成远程问诊和查房;最后,机器人又进行自动检测病房辐射剂量变化,完成送药、送物品等日常服务。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杨子 袁蕙芸


 

放射性碘-131是目前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和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病灶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患者服用治疗剂量的放射性碘-131后,可对周围人群和职业医护人员造成潜在辐射危害,必须在一定时间内隔离。今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率先在核医学科引进了钛米机器人,不仅为患者带来更精准的服务,也减少了医护人员的职业伤害。

 

仁济核医学科主任刘建军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以前为了减少对医护人员潜在的辐射危害,医生护士每次进病房都要穿上铅衣,临床上,通常将一周内需要服用的药物一次性发给患者,医生和护士一般通过监护视频和对讲设施与患者进行查房、咨询和答疑,患者每日的例行生命体征观察也主要由患者自行完成并报告。“但是,患者服用药物头两天,副反应也比较大,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以及喉头水肿、呼吸窘迫甚至窒息。如果监测不及时,将增加潜在的医疗安全风险。”


运行一个月以来,减少了医护人员的职业伤害,也为患者带来了良好的就医体验。

那么,钛米机器人有什么好处呢?刘建军介绍,机器人每2小时能对病区所有患者进行一次体检,“它会自动前往每一个隔离病房,呼叫患者姓名后通过人脸识别确认患者身份,然后自动进行包括体温、血压、甲状腺摄碘和辐射残留等生命体征监测等。”

钛米机器人为患者进行两小时一次的体检。


除此之外,核医学科病房的服务机器人还可以帮助护士完成药物分发以及服药方法的告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看到,护士通过人脸或胸卡的认证后放入药物,确定发放的病床,机器人就会自动前往每一个隔离病房,呼叫患者姓名,通过人脸识别确认患者身份并语音确认后自动打开药箱,播放服药通知。

 

“机器人能在治疗过程中强化对病人的宣教,通过与患者的主动交互,将枯燥、难懂的医疗护理知识变成动画场景中的语音问答,实现了更好宣教效果。”刘建军说,不少患者对机器人很好奇,对它的宣教依从性也很高,“机器人还具备远程视频功能,帮助医护人员观测病患部位组织情况。另外,通过机器人身上的辐射检测设备,还可以采集病房的辐射情况,并能根据需要进行相应报警。”

 

“有机器人在,好像医护人员一直陪伴在身边,也减少了因为隔离带来的焦虑和孤独。”患者卢先生说道。刘建军表示,希望今后能进一步改善和发展人机互动的能力,“这样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机器人增加与患者的互动,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



机器人取代护士?不,它只是护士的好“帮手”


不叫苦,不喊累,不抱怨,24小时在岗,精准安全。话说勤劳智能的“机器人护士”将来把打针、发药、量体温、巡病房这些琐事都干了,护士们还能干啥?


机器人护士”将护士从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是让护士回到病患的身边,有更充裕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生活护理、健康指导等更专业的服务,提升护士的劳动价值,减少职业倦怠感,增进医患关系。这也正是智能化护理改革的核心和目的所在。


  我们始终需要注意的是,机器人护士无法决定治疗方法、明确诊断,他们进行的始终是比较费力的体力劳动或者常规的一些活动,目的仅仅是帮助护士能更快的满足患者的需求。护士和机器人,不是相互取代,而是相互合作,一起为了患者的利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