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堂】豆蔻

来源: 药店智汇/yaodianzhihui168


豆蔻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相关名

圆豆蔻、原豆蔻、十开蔻、紫蔻


产地

白豆蔻产于泰国、柬埔寨、越南、缅甸等国。我国云南、广东有少量引种。爪哇白豆蔻产于印度尼西亚。


性状

白豆蔻形如芭蕉,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初出微青,熟则壳白而厚。蔻者寇也,当其完聚而即寇之也。是以酝酿成精气,当其完聚,肺即寇之转灌溉,朝百脉。“蔻”就是物盛而多,“豆”则是象形。



白豆蔻呈类球形,直径1.2~l.8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浅棕色绒毛。果皮体轻,质脆,易纵向裂开,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有皱纹,并被有残留的假种皮。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印尼白豆蔻个略小,表面黄白色,有的微显紫棕色,果皮较薄,种子瘪,气味较弱。


混淆品为产于印度及斯里兰卡的小豆蔻 ,鉴别要点为呈长卵圆形,两端类具三钝棱,表面乳白色或淡黄色,有细密的纵纹。种子小而多干瘪,气香而浊。


白豆蔻以个大、饱满、果皮薄而完整、气味浓者为佳。


鉴别

掺芒硝者鉴别要点:果实纵向撕裂后空穴处有大小不等的棱柱状、长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及粒白色透明或类白色半透明结晶体,味极咸。


掺石膏者鉴别要点:质量为正品的5倍左右,当将其纵向撕裂,其空穴均被石膏的不规则团块填充,质硬击之易碎。


掺明矾者鉴别要点:口尝之有涩味,当将其纵向撕裂,发现其空穴处有白色的涩味粉未,当用水淘洗后无涩味。


采收加工

10-12月间采收未完全成熟果实,干燥后除去顶端的花萼及基部的果柄,晒干。


炮制: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性能

白蔻味辛而性温,气味芳香而避秽祛湿,辛温化阳而通散气滞。归肺、脾、胃经。功效味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谷府之受盛水谷,成酝酿。其藉肾间动气曰先天,若釜底之灼燃薪。其藉肺气吸呼曰后天,若轮机动扇,乃得灼然薪炭耳。


白者肺色,白蔻当即寇之也,是以酝酿成精气,当其完聚。肺即寇之转灌溉,朝百脉,留四藏。


一般湿气重的人舌苔一眼看上去都有明显的白白腻腻的苔,湿邪具有重浊黏腻性趋下、易阻气机易伤阳的特点,是诸多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赖以生存的内在基础,也是临床慢性病变常见的原因。


内湿每因先天脾胃不足,脾气虚弱则运化无力,或脾荷过重而难以履职,水湿无法尽排留存体内。可见于胃痛、泄痢、淋浊、带下等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湿邪滞于脾胃者,宜芳香化湿,常用药物如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等。


编号 祛湿之用本人笔记
有以下四载:
1 日常煲汤时放6个白豆蔻,注意一定是要在出锅前一刻钟放入,入锅早了芳香之气就挥发了。 2 白豆蔻6g白扁豆花3g玳玳花3g,代茶饮(自拟方) 3 一代才女李清照素有暑湿脾虚,所以她发明了白豆蔻熟水。熟水就是古代的天然饮料。做法是将用洁净白豆蔻衣数粒投入到滚水之中,加盖密封片刻,倒出来就可饮用。健脾开胃,兼可止呕,是口感极佳的夏季饮品。 4 湿停中焦者依李东垣经验,可佐用风药以鼓舞脾气,升发脾阳,助脾运利于祛湿。


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气,久煎效力大减,入汤液但当研细,待诸药煎好乘沸点服尤妙。


大实者名紫蔻,出伽古罗国,呼为多骨。药店所售白豆蔻大致两种,比较嫩的叫白豆蔻,简称白蔻;比较老的色较深,所以叫紫蔻,也叫老蔻。盖嫩者气雄老者味厚。去壳者为豆蔻仁,药用佳。其壳为豆蔻壳,又称“白蔻衣”,“衣”就是皮的意思。其得蔻仁之余气,“余”可表明它的作用与蔻仁相同但是药性较缓,比较适合那些脾胃气滞的人。气味淡薄温燥之性大减可宽中。


功效

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


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主治病证

(1)湿阻中焦证。

(2)脾胃气滞证。

(3)胃寒呕吐。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 打碎后下;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辛香温燥,故火升作呕者忌服。


砂仁与白豆蔻

均芳香辛温,善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及胃寒呕吐等。 


但砂仁入中焦脾胃而力稍强,兼止泻、 安胎,善治湿滞或虚寒泄泻,以及妊娠气滞恶阻与胎动不安。


白豆蔻则既入中焦脾胃,又入上焦肺,可治气滞胸闷;药力较缓,兼治湿温初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