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权威牙医告诉你:5块钱和35块的牙膏,到底有什么区别?

来源: 横沥卫生计生/dghlwjb

5块和35块的牙膏有啥区别?



小编也很疑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牙膏也这么贵了,从几块钱到几十块,甚至有些进口牙膏居然能达到上百块!


那么5块钱和35块钱的牙膏差别到底在哪?



北京市消协曾对北京、天津、上海等28家企业生产的64种牙膏产品进行了比较实验,包括普通牙膏、含氟牙膏、中草药牙膏等多个种类,价格从1元至23元不等。


实验结果表明,这些牙膏价格不同,但产品品质并无显著差异。


也有媒体带着两支牙膏咨询浙江省口腔医院牙周科主任李晓军,其中一份是售价10元左右的国产牙膏,另一份是售价40元左右的进口牙膏。李晓军表示,两者在成分和功效上并无区别。


那为什么有些牙膏会那么贵?



既然没有太大差别,为何有些牙膏不过几块钱有些却要卖到几十块呢?


专家认为,过去牙膏的产品功能比较单一,90%是一般性产品,现在90%是功效性产品。


过去牙膏都是以清洁为主,成分主要是研磨剂加些发泡剂而已。现在的可不同了,大多数是功能性牙膏,再加上品牌影响力和进口的标签,价格也翻了几倍。


那么牙膏贵就一定好?


其实未必,牙膏不一定是越贵越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牙膏的基本作用是清洁口腔,美白、防蛀、脱敏、止血等功效都是辅助性的,如果口腔比较健康,使用一般性牙膏就行。


市面上5类常见功效牙膏大起底!



1

美白牙膏


美白牙膏中添加了一些“摩擦颗粒”,刷牙的时候能明显感受到。


这些颗粒可以除去牙齿表面的污渍,但对于深层污渍可是一点用都没有。


如果摩擦颗粒较大、较硬,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牙齿磨损。


还有一些蓝色膏体的美白牙膏,通过蓝色泡沫只能达到暂时美白的“视觉效果”。


2

抗敏牙膏



牙齿敏感的朋友是可以用抗敏牙膏,这种牙膏会在敏感部位形成保护层从而缓解牙齿敏感。


但这种牙膏的价格肯定不便宜,对于牙齿健康的朋友来说这和普通牙膏没有太大区别,也不会起到预防的作用,何必花那份钱!


3

消炎牙膏


在普通牙膏里加入了抗菌药物,长期使用容易导致口腔内菌群失调,因此用完一管后最好更换。


4

止血牙膏


牙龈常常出血,可不是一支止血牙膏就能解决的事了。牙龈处于脆弱状态,很可能是出现牙结石了,单纯止血并不能治好牙龈,还是看牙医比较靠谱!



5

清新口气类牙膏


口气的清新来自于认真刷牙后清除了牙菌斑和一些有害菌,使口腔干净了,而不是牙膏本身的香味。


选择喜欢的香味牙膏刷牙能心情愉悦也是可以的,不过没必要为了口气清新特地买贵的。


 买牙膏认准这4点!



1

选择含“氟”的


氟是牙膏必备的成分,试验表明,每天用含氟牙膏刷牙两次,患龋齿的危险性降低40%。


一般人用含有低剂量氟的牙膏刷牙,能使牙齿更坚固,还能有效防蛀。


值得提醒的是,青少年和老年人可以多用,学龄前儿童则要慎用,而且需要家长帮助,以免不小心吞咽牙膏,长此以往可能引起氟摄取过量。


2

挑颗粒较小的



买牙膏的时候尽量挑颗粒较小的,颗粒细一点的对牙齿表面的损伤更小。那些含有大颗“美白因子”的牙膏最好少用。


3

少用含有药物成分的


牙齿健康的朋友没必要使用含药物的牙膏打破菌群平衡,出现口腔问题还是要靠医生和药物来解决,毕竟牙膏只是用来刷牙的,可不能当药用。


4

选择国内品牌没什么不好


牙膏最主要的功效还是清洁,国内品牌牙膏根据我们的体质研发,成分功效我们都看得懂也不易买错,并不比进口的差,价廉物美没什么不好的。


最后,做到这5点,刷出一口好牙!



1

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

刷牙每天早晚一次即可,一般不需要刷太多次,口腔有问题的朋友要在医生指导下刷牙。

2

姿势要正确

牙刷与牙齿保持45度角,最好画着圈刷;每次刷牙应至少2分钟。


千万不能像拉锯一样刷,这会破坏牙齿表面的保护层,造成牙齿敏感。

3

牙膏一厘米就够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指出,每次使用一厘米的牙膏,仔细刷到每一颗牙齿即可。


特别是含氟牙膏,每次挤出豌豆粒大小即可,否则容易使牙齿变脆。

4

买小管牙膏

精打细算的人都知道,其实大支牙膏更便宜,但是牙膏开封之后最好2个月左右用完,以免滋生细菌。用不完的朋友不妨买小支的,按需使用不浪费。

5

牙膏别蘸水效果更好

大多数人刷牙时,会习惯性地先把牙刷蘸湿了再挤牙膏。


专家认为,刷牙之前不宜将牙刷蘸湿,因为那样很容易起泡沫,让人们误以为已经把牙齿刷干净。

牙膏不用泡沫来洁净牙齿,而是靠里面的清洁成分和牙刷与牙齿的摩擦。摩擦越细微、时间越长,则刷得越干净。

看完也别忘了转给身边的家人朋友们,大家一起把适合自己的牙膏买起来,咱们不买贵的,只买对的!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同意的请点并转发!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厦门日报、生命时报、广东卫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