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疾控中心主任高汝钦表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首先要升级思维模式,要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医院扩展至预防、医疗、康复、养老等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加强各环节衔接和融合;进一步深化疾控体制改革,推进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全市疾控系统服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从对居民健康和社会稳定影响较大的传染病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疾病负担高的重点慢性病入手,把预防疾病、减少健康危险因素作为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着力点,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疾病综合防治策略。
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促进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势在必行。市体育局局长纪高尚说,树立大健康观念,需要联合多部门力量,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全民健身大格局,共同构建大健康保障体系,将部门工作纳入健康中国考核体系,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海慈医疗集团总院长刘宏认为,建立医联体是推动分级诊疗的重要抓手,通过集团内部培训,对疾病的认识、判断、治疗达到同质化、标准化,这样才有利于建立一支成熟的医疗队伍,使得治疗方向一致起来,群众在不同层级的医院都能得到精准治疗。优质医疗资源的引进是保持持续竞争力的关键,引进大师级的专家,不仅仅是为了坐诊,让岛城市民足不出市能享受到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是为了支持学科发展,为上联下通、双向转诊打造坚实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对此,杨锡祥表示,要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标准化、队伍专业化“双提升”工程,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和时效性,让群众看病更方便、更舒心、更满意。刘宏表示,应该重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作用,加强全科医生和规范化医师培训,“我们医院里每天有600名左右的来自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在接受培训,通过这样的上下互动,使真正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应该回归到社区医院,最终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目标。”
目前,基层的医疗卫生发展水平离居民的需要仍有一定距离。王哥庄卫生院副院长王美玲谈到,基层医疗卫生保障和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应进一步充实基层人才队伍,出台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倾斜政策,包括医学生定向培养、待遇、晋升和继续教育等方面,增加编制及中高级职称岗位,为全科医生的招聘开通绿色通道,吸引高职称卫生人才献身基层、稳定现有中青年队伍,为基层培养和留住一批能防、能治的医生,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作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我市在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方面有很多施展空间,要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和“十百千万”工程,引进中医药高端人才、学科及团队,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建立中医药特色小镇(街),打造中西医结合老年病防治中心和康复诊疗示范基地,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以及养生馆等。
“目前八成左右的医保资金都被用来治疗慢性病,用在了预防慢性病方面。”刘宏认为,根据中医独有的治未病理念,可以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在疾病的预防和康复阶段,中医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传播和推广中医养生保健理念,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从而减轻医疗机构负担,节省医疗资源。海慈医疗集团正在积极探索中西医贯通之路,运用传承、量化、系统管理三个工作方法,实现中西医并重一体化全面发展。充分发挥现有中医药资源优势,调整结构,盘活存量,优化重组,提高效率。
面对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战略转移,探索医疗健康新的产业模式势在必行。市北区滨海新区委员会大健康产业园推进中心主任亢啸雷说,要搭建集“产业、学术、研发、金融”为一体、涵盖培训体系、管理体系、技术体系、科教研发体系、诊疗流程再造服务中心以及完整的生活配套的产业集群,建设集预防保健、综合干预和诊疗为一体的创新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
公立医疗机构起到的是兜底效果,社会办医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表示,医养结合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的医护人才。“我们依托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和先进的医疗信息系统,引进和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满足日益增长的医养需求。”在付钢看来,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医养结合前景可期:“我们规划筹办的医院都有专门的医养中心,以专业的服务,为走向人生黄昏的老人提供有尊严的选择。”
作为我市唯一一家公立老年病专科医院,市南区人民医院院长宋培铎表示,要根据以往医养结合工作的宝贵经验,继续打造“医疗专护”的行业标杆和行为标准,将业务重心转向社会民生所需,结合医院的传统优势学科,将医养结合、康复医学、中医药学等定为重点发展方向,真正为群众提供优质贴心的医疗服务,更加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