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们医院平均每天处方数量为2000张左右,其中外延处方约300张、急诊处方200张,已经有大约1/7的处方通过处方共享平台进入药店,处方取药率也达到90%以上”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院长黄云旗告诉动脉网。
11月15日下午1点50分,记者来到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门诊大楼,距离医护人员下午的工作时间,还有10分钟。
门诊大厅内,听不到喧哗吵闹声,患者们自觉地坐在医院的候诊椅上静静等待。
下午2点,护士准时出现在分诊台。患者们拿着身份证,自发地排着整齐的队伍,开始实名挂号就诊。
始建于1911年的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已经走过了百年风华岁月,它是国内最早的一批红十字会医院之一。
医院年诊疗量约为70多万人(梧州市人口为347.5万人,2016年梧州市统计局数据),是梧州市规模最大、综合实力雄厚的一家大型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覆盖桂东南以及粤西地区。
不仅如此,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还是全国首家处方信息共享平台试点单位。
梧州模式——处方共享平台
2017年5月23日,广西梧州红十字会医院启动全国首家处方信息共享平台,以“梧州模式”落地医药分家,在运营的几个月中成果显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11月15日,广西梧州市卫计委与百洋智能科技易复诊端启动了全市处方信息共享体系的搭建,全市20余家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与百余家药店将共同接入处方信息共享平台。
青岛易复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百洋智能科技旗下专注医疗信息化的控股子公司,其建设的易复诊系统是完整专业的诊后管理链接和服务平台,可为医生患者提供更专业的诊后管理工具,全面改善医患关系和诊后疾病管理水平,同时顺应医药改革的政策方向,为医院提供专业处方信息共享平台。
处方共享平台与“互联网医院”大有不同,它是以患者为核心,联合医院、政府卫计委、药监、社保等部门以及社会药店共同建设的信息化平台。该平台能实现医疗机构处方信息、医保结算信息和药品零售销售信息的互联互通、实时共享。
此外,平台可直接连接医院HIS系统,在医患面诊时,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出处方,并由患者自主选择院内或者院外取药。并且,如果药店没有满足整体整张处方的实时库存,系统就无法开出共享处方,这保证了患者去药店一定能取到药。
医生开具的每张共享处方,均需要通过医院的合理用药系统和药剂科审核才可以进入平台。例如,按照国家的处方管理办法,一张处方不能超过五个品种的药物,一旦医生开了六个品种的药物,系统就会弹出提示不允许医生再多开药。
审核通过后,平台将处方信息以短信的形式立即推送给患者,让患者完全自主的选择到任何一家平台药店完成线下购药,药店核验患者处方信息,打印处方并完成售药。并且还为患者推荐了合作药店,以及前往药店的地图导航,让患者能够自行选择离他最近的药店。药店的库存管理,将决定短信中的药店名称。
工作人员在展示短信消息
另外,患者的医保卡同样可以在外延处方使用,下图为某患者正在通过刷医保卡拿药。
患者在药店拿药
出于对患者的安全考虑,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会监督处方共享平台药店药品的规格、品种、厂家,都与医院药房里的药品保持一致。并且,药房的药师在将配药递给患者时,还会附上该药品的服用方式,最大限度让患者体验到安全、放心。
患者拿到的药品和处方打印件
据黄云旗院长介绍,目前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平均每天处方数量为2000张左右,其中外延处方约300张、急诊处方200张,已经有大约1/7的处方通过处方共享平台进入药店,处方取药率也达到90%以上。
此外,考虑到急诊的实时性,所以急诊患者医院一般不开具外延处方。未来,黄院长希望有70%的处方能够外延至药店,只余30%的处方在医院内部处理。
事实上,相比医院,药企也更愿意在药店销售自己的药品。三级医院评价标准硬性规定,三级甲等医院的药品西药种类不超过1200种,中药不得超过300种。
并且医院的药品是一品两规,一种药物只能有两种规格。严格的控制,让很多药企的药品无法进入到医院。但药企到药店,虽然需要通过GSP认证,但品种上却远远多于医院,少则3000种,多则5000种。对患者来说,选择性也更强。
对患者来说,不愿意在医院药房取药的主要原因还是排队。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取药往往需要患者排很长的队伍,耗费大量宝贵的时间。零售药店不仅不用排队,而且价格也不高于医院,服务更好,再加上一些优惠的促销活动,让患者选择院外购药的意愿大大增强。
处方共享平台目前合作的药房
截至目前,通过处方信息共享平台已开出2万余张共享处方,占医院门诊处方的11%,首批入驻处方共享信息平台的三家药房(百姓药房、嘉进药房、信立康药房)已开放700余种处方药品,其品种规格与医院药品一致,并且药品价格与医院一致。
易复诊作为平台建设方,不仅广西梧州市全市启动了处方信息共享平台,并且也在广东的6个市、哈尔滨市、山东青岛市等地开展试点,覆盖7座城市共计40余家医院。
比起传统处方,医生更有动力开外延处方
在谈到医生动力方面,黄云旗院长表示,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医院逐步取消了药品加成,药占比逐步下降。既然药品无法成为营收的一环,医生同样也希望把用药的比例下降。因此,医生愿意让患者到外面的药店去拿药。
另外,在医生与患者的进一步沟通买药渠道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医患关系的建立,所以相比传统处方,医生更有动力去开外延处方。
医药分开,大势所趋
长期以来,医院收入的一直依托于其药品的销售。在以药养医体制之下,门诊患者拿到医生开具的处方,只能在医院购药,患者往往因购药而就医。2017年是医药分开、医药分开的元年,多个政府文件要求“探索医疗机构处方信息、医保结算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
为落实《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实施意见》,近期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出台相关政策,提高药品质量疗效、规范药品流通和使用行为,这些地方政策提及医疗机构要按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并主动向患者提供处方,患者可以自主选择在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购药,医疗机构不得限制门诊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
从2014年的探索“患者凭处方到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自主购药新模式”对患者的鼓励,到2015年的“禁止医院限制处方外流”对医院的推动,到最新的2017年“医改”任务,可以看出,医药分开已经成为医院不可逆的大趋势。
“医药分开”相关政策一览
从政策的递进关系也可看出,监管层希望通过实施处方外流达到医药分开的目的,首先是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扫清医药分开的障碍,让患者可以自主决定到哪里买药。其次是通过医保对接、处方信息互联互通等方式提升患者在社会药店或其他途径的购药体验,对医院药房形成实质上的“分流”。
就处方药市场而言,IMS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处方药市场规模约9900亿,约占药品总规模70%。
就具体的渠道而言,由于处方药销售必须依赖医生开具的处方及医嘱,与总体药品市场相比,处方药在院内销售占比更高。IMS给出的2015年处方药市场三大渠道(医院、零售药店、第三终端)占比分别为77%、10%及13%。
按照行业对医药分开过程中能够流出到院外的处方量的预估,大致的判断是未来5年内处方流出量约占总体处方量的1/5左右,并呈现较快增长。
结合整体药品零售市场的规模增长,预计到2018年,处方外流将为零售药店带来超过2500亿的增量;到2020年,处方院外购药将达到总体开方量的1/3,市场规模接近8000亿。
处方外流市场预计
具有可复制性的梧州模式
既然医药分开能形成如此巨大的市场空间,那么一个优秀的模式如何复制,便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对此,易复诊执行副总经理马光磊认为,正因为梧州模式以下3大特性,因此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
①梧州模式有着完整的政策依据;
②梧州模式无论是信息能力、服务能力和监管体系都相对完整,具有极强的专业性。
③梧州模式将为医院带来药品合理性监控,为患者带来便捷可及的购药途径,为药店带来合法承接院外处方的方式,提升处方药营销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多方共赢。。
在药店的标准化方面,为了对接医院的处方,每一家合作药店都会进行标准化门面改造。马光磊表示,医院和易复诊共同制定接入标准,药店在自愿的情况下申请入驻,并由医院和易复诊共同验核,如果验核不过关,药店便无法入驻处方共享平台。因此,在改造成本方面,药店会自行评估其投入产出。
“我们制定的标准差不多有6页,包括库存、店铺形象、店员标准等。不同药店的改造成本一般不同,平均一家药店的改造成本约为5万元。要想完全达到,药店必然要付出一些努力。”马光磊说。
立足处方共享,二期工程将延伸至医院服务
如果你以为只有处方共享平台,那就太小看这个项目了。
据动脉网了解,整体项目将分两期建设完成,目前已上线的一期项目主要建设处方信息共享平台的医药分开模块,通过与医院HIS系统对接确保处方来源真实性,可通过多种形式主动向患者提供处方信息,平台与药店的库存及销售系统对接确保购药便捷可及,同时可提供运营监管与数据管理等多方位服务。
正在建设中的二期项目,则将重点建设医保统筹零售结算平台和药品集采平台。
这两大平台,可以实现患者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的多种取药方式。医院可搭建智慧医联体服务平台和健康服务站试点延伸医院的服务,提升医生品牌建设及诊后医患沟通管理,促使医疗资源下沉,全面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文|郝雪阳
微信|hxy942416176
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后台发送关键词即可获得相关好文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2016年,动脉网首次面向医疗健康产业发布了“2016年年度未来医疗100强榜”。
相较2016年,2017年的医疗健康产业将呈现怎样的态势?这些态势是让各领域的企业受益还是受阻?在2017年的未来医疗100强榜中,哪些领域的企业会上榜?哪些会落榜?……解开种种问题的钥匙,就是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
近期推荐
2017年年终盘点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