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药“断货”惊动了总理!130多个药已进入短缺药监测清单

来源: 县域卫生/zgxyws88

近日备受关注的“白血病患儿遭遇廉价国产药短缺”一事有了最新进展。


来源|央广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




近日备受关注的“白血病患儿遭遇廉价国产药短缺”一事有了最新进展。


11月2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此前重点监测情况,11月20日已完成应急生产检验首批295万片巯嘌呤并已陆续发货。各地将抓紧协调组织做好采购配送工作,直接挂网采购,确保供应。



这事惊动了总理,发话“特事特办”!


据中国政府网11月20日消息,李克强总理近日对媒体报道“白血病患儿遭遇廉价国产药短缺,进口药一瓶超千元”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


“白血病患儿缺药将使这些家庭雪上加霜,要将心比心,高度重视所反映问题,抓紧采取有效措施,特事特办,切实加大国产廉价药生产供应保障力度,切实缓解患儿家庭的‘用药之痛’。”总理在批示中说。


据了解,对于白血病患儿,经过先期治疗进入平稳期后需要持续服药,巯嘌呤片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也被称为白血病的“救命药”。近期不少媒体发现,巯嘌呤片在全国多地出现了“药荒”,一些地方甚至连续5个月出现断货,即使在大医院也很难开出。不少患者不得不求助网络,网上购药或国外购药的渠道不规范不说,买到的进口药片价格昂贵,多为上千元一盒。一时间“白血病患儿遭遇廉价国产药短缺、进口药一瓶超千元”现象引发热议。


巯嘌呤片这种廉价的国产药为何会出现短缺呢?国家卫生计生委药政司副司长张峰告诉记者,巯嘌呤每年全国的临床用量大约是300万片,1片1块钱。临床用量小、利润也不高,导致生产供应跟不上。“巯嘌呤原料药批准文号企业是3家,目前只有1家实际在产。制剂的企业是6家,目前只有2家企业近两年在实际生产。去年下半年以来,有1家企业因为原料药价格上涨过快,采购困难,停产了。今年上半年,有一家药厂叫浙江浙北药业在进行GMP改造、认证,所以停产了。”


张峰透露,全国短缺药品监测网络此前已监测到巯嘌呤的短缺风险预警,在今年8月国家重点监测的130多个短缺药品中就有巯嘌呤。浙江浙北药业近日已通过GMP认证恢复生产,首批295万片完成生产检验。


药品短缺有几多?130个药已进入短缺药监测清单


药品短缺近年来为何频现?让医患双方不再为“救命药”断供“揪心”、回应民生医疗关切,我国将通过完善监测预警、优化药品研发流程、加强供需协调等全链条发力,让“一药不再难求”。


心脏病临床手术必用药鱼精蛋白、治疗儿童心功能不全的地高辛口服液……国家卫生计生委汇总分析各地监测上报品种并委托中国药学会调查发现,我国药品短缺集中在常用低价药和专科、急(抢)救药。


今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分级联动应对机制,实行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分类精准施策。有关负责人表示,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鱼精蛋白、丝裂霉素等130个临床急需短缺用药均已列入清单管理。


“此次巯嘌呤片出现短缺后能够迅速恢复市场供应,源于短缺药品监测网络的逐步建立完善。”国家卫生计生委药政司副司长张锋说,按照有关要求,卫生计生部门近两年建立的短缺药品监测网络前期已经监测到巯嘌呤的短缺风险预警,从8月份起就通过加速相关企业GMP认证等措施进行应对。而按照药品生产流通的一般规律,若无预警监测,恢复供应还需要半年左右。


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通过“一对一”解决之策,开展了短缺药品市场撮合试点,启动了国家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一揽子解决了监测清单中大部分药品短缺问题。


药品短缺原因复杂多重 “对症下药”是关键


到2020年,我国将构建短缺药品信息收集、汇总分析、部门协调、分级应对、行业引导“五位一体”工作格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从全链条看,药品结构性、局部性短缺“症结”何在?


业内人士指出,药品是特殊商品,对病人属于“刚需”。完全靠市场,药品生产成本上涨,利润空间下降,药企不愿意生产,价格低、用量小的药品就容易短缺。


“就源头端而言,我国是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大国,总体上看,原料药工业属于精细化工,生产工序多、投入大、高耗能。同时,市场对原料药的依赖度高。”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有巯嘌呤原料药批准文号生产企业3家,但仅1家实际在产;而主要在产的制剂企业因原料药价格上涨过快采购困难停产,加速导致了巯嘌呤片供应较大程度短缺。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在市场之手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托底”搭建信息沟通的平台将发挥好“协调员”的作用。


从整个医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能力性和结构性短缺成为医药产业一些领域“后劲”不足的“掣肘”。《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药品研发创新,对临床急需的短缺药品注册申请予以优先审评审批。从2016年起,CFDA对优先审评列出了17种情形,将临床急需、市场短缺的药品纳入优先审评范围。


停产备案、哨点前移:全链条发力走出“救火式”治理


记者了解到,国家卫生计生委、CFDA等多部门将从22日起,针对氨苯砜等短缺药品清单上27种疑难短缺用药,集中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会商解决。


首先,完善监测预警,搭建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和供应业务协同应用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将扩大监测范围,在目前500多个医疗机构监测哨点基础上,向生产和流通等重点环节延伸,推动实现信息监测全覆盖。“从‘使用端’前移到‘工业端’,有助于直接实现‘未雨绸缪’。”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副主任肖鲁说,今后应加快推动主管部门提出的短缺药品及其原料药生产企业停产备案制度,缩短短缺实际发生与应对机制启动的“时间差”。


其次,动态调整完善短缺药品清单。专家介绍,疾病谱、重点人群临床用药需求、突发事件应急保障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过程,“解决药品短缺并非一日之功”。今后,我国还应完善药品短缺标准动态确定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科学建立药品常态储备机制。


再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联动。业内人士指出,解决廉价必需用药“叫好不叫座”的问题,需同时推进医保付费方式改革,调动医疗机构使用廉价“救命药”的积极性;还要建立科学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制度,引导医务人员选用价廉质优的药品。

 

~~END~~


越县域,越懂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