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基层医院患者安全意识还不足,更缺少患者安全文化氛围,因此要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开展系统的病人安全文化建设、形成病人安全文化的氛围,并且做到行政手段和文化建设两手抓。
记者|曹秋香
来源|中国县域卫生
目前,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服务将近14亿人口,每年产生近80亿诊疗量,然而这个系统当中,如何来保障、评价系统的质量和安全非常重要。
为此,《中国县域卫生》杂志就如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证患者安全为话题,采访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中国患者安全教育与协作网核心专家肖明朝。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充满激情,并且从不以权威自居,更没有盛气凌人、傲慢冷峻的优越感。继而把患者安全的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
“患者安全”需要患者参与
本世纪以来,患者安全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首先,请不要伤害”已经成为共识并被医务人员所推崇。现有的研究提示,患者参与能有效促进患者安全,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肖明朝认为,医院是以向人提供医疗照护服务为主要目的机构,其服务对象涵盖患者、伤员、处于特定生理状态的健康人以及完全健康的人。医务人员担负着为患者安全保驾护航的神圣使命,而患者作为安全管理一大主体,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在识别医疗风险、减少医疗差错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在注重患者安全的同时应该考虑医务人员的安全。没有医务人员的安全就没有患者安全,两者并不矛盾。值得注意的是,在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的时候,需要考虑医务人员对于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的接纳度和支持度。作为院方,应该是创建支持性的氛围,营造患者安全文化,提升患者安全知识。在过去很多案例中,我们发现存在可以避免的失误及需要反思的地方,医疗服务态度及医疗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解决好这些缺陷有利于缓解医患矛盾。
他表示,医患矛盾是活结而非死结,解决问题需要政府、医务人员、患者共同努力,在此基础上,相互信任尤为重要。此外,安全的人才能做安全的事,医务人员的安全也不容忽视,不论是三级医院还是县域医院都是一样的道理。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患者安全工作还起步较晚,发展不平衡,患者安全的意识还需提高。不过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患者安全,与以前大不一样。过去推患者安全理念非常吃力,而现在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今年国家卫计委正在制定提升患者安全的有关文件。
肖明朝强调,患者安全生态圈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良性循环,大家都推崇,都愿意参与,才能确保安全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打造患者安全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即以患者为中心和以医务人员为中心,二者不可偏废。正如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在中国医院大会所说“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是医疗管理永恒的主题和主线,更是我们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改革的重要内容。”
2006年,我国台湾地区将“提升民众参与病人安全”新列为年度患者安全工作目标。2008年起,中国医院协会将“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纳入中国患者安全目标,足见其重要性。尽管如此,由于患者参与不足导致的不良事件仍然时有发生,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通过汇总、分析2014-2015年警讯事件的根本原因后也发现,其中22%是源于尊重患者权利不足。
与此同时,在某些诊疗环节,患者参与尤为重要。比如输血、化疗给药、手术部位确认等。若在化疗给药前,仅采用传统单向查对流程或仅仅依靠条码扫描技术来核对患者信息,可能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当遇到语言不通、高龄、精神异常等患者时,容易出现身份确认的漏洞,使查对流于形式,增加给药错误的风险。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鼓励患者家属参与。
文化兜底推广患者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明显改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也相应提高,在目前医疗环境下,医疗纠纷的数量有上升的趋势。患者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苦的系统工作,不仅需要医院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总结、提炼、倡导和强化,还要有一整套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保证,深入持久地体现在医疗活动和员工行为之中,以此推进患者安全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
肖明朝告诉记者:“用文化兜底让医务人员愿意参与患者安全文化教育,这个过程一定是比较长的,但是受益是患者和医务人员双方受益。文化建设非常重要,基线调查、明确问题、进行培训、营造安全文化圈,让医务人员参与进来,多方位的关注会有很大的变化,这是我多年见证的结果。”
记者采访了解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依托继续教育平台,通过申请国家级、省市级患者安全继教项目,将国际和国内患者安全项目进行推广,并利用远程教学模式,将课堂实时连线到重医大附一院医联体内部各医院和各指导医院。同时,对区县医院开展患者安全培训,强化区域医务人员患者安全理念,做到“抓早、抓小,抓关键“。重视信息化建设上,努力推行电子患者身份标识和移动护理保障执行零差错,建设数字化手术室监督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及流程,并通过电子病历及质控系统等提升医疗安全。
此外,倡导“五心”护理文化,将患者安全摆在首位,鼓励并奖励不安全事件识别者及不良事件上报者,被动检查与主动完善相结合,持续质量改进,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闭环中相互督促、交流,共同提升医院质量与患者安全文化氛围。
据肖明朝介绍,患者安全需要得到县级医院的进一步重视。有的区县医院在等级医院评审过程中会重视患者安全,但整体是被动的,并没有从系统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时,医务人员的重视度也不足,很多医院院长也是在评审中才知道之前叫患者安全。其实,患者安全比医疗安全范畴大,是全方位的概念。
他认为,患者安全对医院来讲是相对性概念而不是绝对性概念,因为区县的环境、条件、规模不一样,因此安全的概念和理解也是不尽一致。比如,就安全文化来说,拿协和医院与区县医院相比是极不现实的。但是,最基本的安全问题必须得到保证。
行政和文化两手抓
据统计,医疗设备引发的事故中,40%~50%是操作失误或违规导致的问题,如除颤器的使用。在设备使用安全问题上,也有必要引起重视。
“患者安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医务人员素质、基层群众参与不足等。同时,医务人员的患者安全意识很重要,他们是自觉去参与,而不是靠行政约束。医务人员的行为受从医道德底线、行医规范、经济手段、患者及家属态度等多种影响。”肖明朝如是说。
肖明朝表示,区县医院领导的重视程度也很重要。2015年全球患者安全专家会议上,认为患者安全运动15年来,只有WHO提出全球两大挑战,“清洁卫生更安全”和“安全手术,振救生命”取得了较好成绩,而在其他方面并没有达到预计的效果,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领导不重视。
这几年,经常有这样的报道,例如:“外科医生手术室内连续工作十几小时累瘫在地”、“医生太累在换衣间柜子里睡觉”、“医生猝死”等。看到这样的新闻,有人为医生的尽职尽责点赞,有人称赞医生这个职业的高尚。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其中的隐患。每个人内心都希望有好的结果,但是,疲倦的驾驶员能够确保乘客安全吗?在医务人员身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每家医院都会有投诉问题,在医疗照护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患者们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对医护人员不满意。处理得好,双方相安无事;处理不好,破口大骂乃至大打出手也不少见。相互信任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
肖明朝认为,患者安全应当从早、从小、从根本抓起,从医学生开始进行系统的患者安全教育培训,帮助学生在从医入门阶段开始掌握患者安全知识,将安全意识整合于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中,才能促进医务人员自觉遵守患者安全行为。
肖明朝表示,由于我国基层医院患者安全意识还不足,更缺少患者安全文化氛围,因此要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开展系统的病人安全文化建设、形成病人安全文化的氛围,并且做到行政手段和文化建设两手抓。
如今,在患者安全教育、研究、实践这条路上,肖明朝已经邂逅了九个春秋,他与他的团队收获许多快乐和成长。未来,他将继续传播患者安全文化,营造国内安全文化氛围,因为,“患者安全”的种子早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END~~
越县域,越懂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