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么多“干货”,你究竟得到了什么?

来源: 中国药店/zgyd666


现在的人都热衷于追求“干货”,巴不得一个月就成为写作高手,恨不得三个月就实现财务自由。

 

生活在这个快捷的时代,很多人都追求“快餐式”生活。不仅“吃”上面要快餐,知识的获取,也只求便捷。

 

所以,书名中只要一出现三分钟读懂***,一张图告诉你***,或者在标题里加“干货”两个字,好像都能让一本书的实用性陡然提升。

 

这种“实用性”是信息时代的红利,但对于提升个人思考能力而言,所谓的干货,可能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有用。

 

换言之,看了这么多“干货”,其实你正在慢慢变蠢。

 

陷阱一:你可能记不住自己看过的干货

你理解中的学习,是上网站、看干货公众号、逛知乎;你的学习时间,通常是上下班通勤的时间,工作间隙放空自己的时间,睡前刷手机的时间。

 

看到一篇文章,很好,但是太长没时间读,都会选择收藏下来以后再看。这里的 “以后”,基本上就等于没机会了。

 

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内容都是跟着需求走,你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自然要给你匹配碎片化的阅读产品。“干货”就这样应运而生。

 

你不知道的是,收藏干货的过程,就是遗忘的过程。以为收藏的是知识,其实收藏的是“知道”。以为掌握了知识,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知道”。

 

同样一个结论,为什么经典大部头需要花几万字几十万字解释,一篇文章可以让你“三分钟读懂”?难道是原书的作者表达能力不如干货作者吗?

 

肯定不是。

 

你一天接收的信息如此之多,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只有最震撼的部分能吸引到你。所以,很多所谓“干货”为了吸引注意力,是省略详细论证过程的,简单粗暴,直接把一条条结论砸到面前。这样的干货只负责提供知识,不负责帮助理解。就像课堂上的笔记,知识密度很高,但可读性很差。

 

这么一来,用注意力最不集中的碎片时间,去记知识浓度最高的“干货”,记不住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陷阱二:过度依赖干货,是用别人的大脑在替你思考

你以为你在思考,其实你只是对别人的思考成果提出了认同。你只是在重复着别人的语言,换言之,你已经被人洗脑了。

 

那些学者帮你读庄子,名人解析红楼梦,一本书带你看完二十四史,读完一篇感觉很有见解,仿佛文学造诣又深了一层。

 

博采众长很好,但也需要时刻警醒,那些观点不是自己的。

 

叔本华指出:“只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一个没有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什么知识都需要别人嚼碎给你,就好比小孩子没有能力咀嚼,所以大人要帮他们弄碎一样。

 

这些干货往往只告诉你结论而非解决过程,将多项式简化为单项式。

 

然而,学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你所接触的一切信息和背后的原理构建了你的思维方式,而这才是培养良好学习方式的关键。

 

短期集中地接受信息与长期碎片化知识都会令你只看到知识的片面,且快速遗忘。最可怕的是,长此以往,你很难进行深度的长期的思考,你的思维会逐渐被禁锢。

 

陷阱三:听过很多道理,可能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哪些技能,经较短时间的学习,就可以给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帮助?”

 

这个问题有122177关注,870万浏览。纵观下面的高赞答案,大致分为三类:

技能类,比如健身、做PPT、编程等;

思维方式类,比如提升情商、风险管理等;

情绪调节类,比如换位思考、高效沟通等。

 

仔细想想,其实这些答案都包含着一个若有似无的矛盾:

 

确实这些技能可以经过较短时间学会,熟练掌握也确实可以给生活带来巨大帮助。但矛盾点在于,依靠较短的时间掌握的那点皮毛,完全不够给生活带来什么质的飞跃。这个情况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武功秘籍,按此潜心修炼方成大器,武功秘籍是关键,潜心修炼也是关键。

 

然而,“干货”却常常用标题告诉你,“读完你就学会了”。

 

把听过等同于了解,把了解等同于熟练,或许是干货阅读者最常见的一种幻觉。

 

干货学习就像鸦片,起初,你会觉得它很受用,对你的帮助简直如沐春风。可是过段时间后,你才察觉,原来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逻辑还是那样,知识涵盖量和技能水平也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

 


一篇干货或许能给你开启一扇新领域的大门,但一门技能真正要掌握、精进,除了反复练习别无二法。这世上没有人能只靠一篇干货就能成为天才。石康说过:提升能力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反复地尝试、学习和练习。

 

无论你囤积了多少干货,没有实践,也只是一个“知识渊博”的白痴。

来源:智联招聘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