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原料药中试放大的人多吗?--探讨

来源: 医药注册研发资讯/zhiyao2016

楼主:我在国内一家研发实力比较强的公司工作,现在负责中试放大,已在有机合成中中试放大工作上累计工作快7年了,如果加上读研的时间,现在就快工作10年了,想和大家一起交流下中试的苦乐与得失。


一楼:要具备工艺、设备等知识,相当全能型工程人员。是要有成就感的,我做化学合成制药近三十年,深有体会。。。。。


楼主:看到这么多人回帖,看来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还挺多的啊。有些虫友关心我的经历和职务,我大概就说说吧。我2003年本科毕业,进入一家大型国企的子公司进行新药开发,做了半年的资料工作,然后就开始做合成,我们主要是消化受让的技术,所以是小试和放大一起做,一直到我2005年离开这个公司的时候都没变过。2004年上半年去北京工作(公司与军科院合资公司),见识了一帮博士硕士,很是羡慕,于是考研,一边工作一边看书(每天睡觉≤6小时),2005年回母校读研。读研期间研究方向是药物合成,准确的是说药物的结构修饰,实际上大部分时间是在帮老帮做横向课题,即精细化工项目,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试。
      2008年小硕毕业(2.5年制)进入现在这个公司,来的时候就选择中试,理由有二:一是自卑,学校只是普通的211,这边化学合成小试的三分之二是985,中试好歹大家都不愿意做;二是自信,我好歹做过几年的合成了,做的具体工作要么就是中试,要么也跟中试差不多,只不过不是做药而已。事实证明,愿意做中试的人确实不多,中试也确实不好做。我坚持下来了。目前我已经负责中试部门2年多了,跟一些虫友猜的差不多,做到了经理级,或者说是大车间主任级,团队最多的时候是60几个,一般是50个人,其中有技术人员十来个,其他是工人。其实我也迷茫过,我在这家竞争力非常大的公司能做到今天的成绩,跟我选择又苦又累的中试是分不开的,然而做了一段时间管理后,我发现这个工作确实没多大意思,生产不像生产,研发不像研发,说是重要,其实一直都是核心部门里的最不核心部门,我们的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狭窄。另外我们部门里有很多工人,他们的待遇几年内没有充分提高,比原料药公司的工人低了几年,低了不少,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这个部门是在研究院系统,研究院是公司最重视的,但工人在研究院里又是最弱势的群体,没人把他们当回事,除了我,而我能力又不够,无法为他们争取到应得的利益。过年前,由于对中试工作的迷惘以及其他一些人事隐私,我甚至想到了离职,要么去做生产,要么就去做上游研发。过年后,工人工资的事有了些眉目,虽然还没发到手,但至少有了说法。我这么说,不是在标榜我对工人有多么好,从内心上讲,我和他们朝夕相处,肯定是有感情的,另外一层意义上,我觉得他们不被别人重视也就代表了我被别人轻视,更何况工资太低,战斗力下降,我的工作也不好干。
      恰恰是这段时间我经常看小木虫,看到了好多虫友对工作的总结和感触,看到了很多人上传的资料。过年之后,我疯狂的看那些从小木虫上下载的资料,我发现自己有很多要学习的,也有很多可以总结的,我忽然冷静下来了,既然自己还有那么多要提高的,就不能这么浮躁了。小木虫上有篇论文,作者在Merck实验室工作了38年,成为了工艺与中试的绝对权威,这份坚持太让我崇拜了。


二楼:做中试需要复合型人才,首先要懂合成,反应机理,有时研发人员给的反应路线根本不适合放大或者无法放大,这需要你想办法优化或更改路线。再者做工艺必须结合设备去做,需要你对化工设备非常了解,这样做出来的工艺操作性才强。还有就是要胆大心细,毕竟不同于小试,出点事就不是小事,安全第一嘛!本人从生产车间主任,中试,小试合成各个岗位都干过,也已经十几年了,这里面的酸甜苦辣只有干过的人能体会。


楼主:中试是干嘛的,我看中试既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步骤,也是原料药从研发到生产之间的一个尴尬缓解,即这个工作本身是比较重要的,但是否有必要找一些专业的人来做中试是有待商榷的。从研发到生产,无论哪个项目,由一个人或一个团队负责到底是比较好的,但这样的人才太难找,现在企业里员工的离职率普遍较高,要培养一个能独立完成从小试到放大的人,估计要三年以上,而且还得是优秀人才,而三年内还让一个优秀的员工做基础的工作,这人一定觉得自己没前途了,十有八九是要开溜了。所以迫于无奈,很多企业建起了专业的中试队伍,这样培养起来就快多了,而这之后,对于中试的定位问题就出现了,从研发角度看,工艺来源于小试部门,中试放大似乎没什么技术含量,从生产角度看,中试又特别不规范,同生产的GMP系统格格不入,而中试人本身又觉得自己要承担很大的技术风险和安全风险,还有企业的成本压力,最后在一个一个项目中又居于从属地位,实在是最委屈的人。所以做中试放大的苦,只有从事这个工作的人自己知道。比如很多虫子都把到企业以后需要推大桶作为发牢骚的一项内容,实际上做中试的人,无论你多高的学历,来自哪个学校,带着推桶都只是最基本的要求。


三楼:做中试其实解决的就是一种新工艺系统适用性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干粗活的,还有干细活的,成功与失败同在。很多公司在这个环节表现得很纠结,想用高素质人才,人力成本又高而且留不住人才;用普通工人又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最终就把这份纠结落在了像LZ这样的人身上,所以为了团队必须拿出一份真是可靠成本预算,才能说服你的老板,消除顾虑,你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四楼:中试放大是个费心费力的活啊,一个考虑不到,没准就达不到要求了,同样也做了10年了。


五楼:学无先后 达者为师

有时候质是靠量积累 但很多时候全靠悟性 
合成这东西 能想到的都有预案 
但关键的能力是对异常情况的快速反应及提出应对措施!!


六楼:谈起中试放大也是满嘴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啊


七楼:中试放大最具有挑战性,个人陋见。


招募令

本公众号广征求王牌写手,欢迎医药行业握笔耕耘人士加入e药研发团队

小编微信13910496728



精选会议  


     时间 地点                           会议原文链接
12月8-10日 贵州 新政下制药企业如何迎接飞行检查及常见缺陷案例分析【贵州】
12月14-16日 广州 如何治理已发生的数据可靠性问题暨数据可靠性管理
12月21-23日 北京 【北京】新法规下新药研发质量体系建立与完善及研发项目管理
12月13-15日 上海 【上海】药品研发质量分析研究实践过程关键点解析


行业大佬为您分享实战经验,为您讲述成功与失败案例请大家积极参与  联系人:路遥 13910496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