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大数据助力抗癌,贯穿肿瘤防治全程

来源: 重庆医药贝瑞/cqpberry

点击上方蓝字重庆医药贝瑞 可快速关注

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 1400 多万癌症新发病例,预计到 2030 年,这一数字将超过 2100 万。在中国,肿瘤发病形势十分严峻,最新数据显示,2015 年肿瘤新发病例 430 万,由此估算每天约有 1 万余人被确诊为癌症。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院士表示,由于人口老龄化,肿瘤患病率预计将不断提高。

肿瘤之难如何破?迅速发展的大数据技术正在提供可实行的应对之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特需医疗部主任医师、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医疗大数据肿瘤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惠周光,将详细解说大数据在肿瘤诊疗领域如何施展?前景如何?又面临着哪些难题待解?


大数据之“大” 解肿瘤诊疗之“难”

“大数据不仅仅指数据量之‘大’,还包括数据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惠周光表示,肿瘤是具有高度复杂和个体化的疾病,即便是单一患者也涉及到大量医疗数据,而肿瘤大数据的应用,让更为全面地分析肿瘤的复杂性,并找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成为可能

惠周光认为,由于以往缺乏有效的分析工具,难以对数据进行综合性地分析和提炼,再加上肿瘤数据复杂,涉及到影像、病理、分子诊断等多组学信息,医疗机构之间又存在信息壁垒,大量宝贵的肿瘤相关数据被束之高阁,实用价值无法完全发挥。而随着统计分析工具和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数据整合和处理能力不断增强,可以从复杂、繁琐、断续的疾病数据中找出规律,有效分析肿瘤致病因素和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肿瘤研究和防治。“研究的针对性很重要,除了知晓病因外,还要有效缩小目标人群,降低对正常人群的干扰,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能。”

大部分肿瘤,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能显著提高生存期。惠周光表示,大数据技术在早诊早治领域能发挥重大作用,使得肿瘤可以在早期被监测到,使治疗更容易和有效。同时,还能实现对特定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和医疗管理。

在卫生政策制定领域,大数据也有用武之地。据惠周光介绍,通过大数据,可以预测和估计特定肿瘤或人群的某些未来趋势,从而制定合理的医疗卫生政策。

在医学研究领域,大数据可以加强临床信息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帮助人们发现疾病背后的秘密,提高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的研究效率,实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除了肿瘤外,对少见病和罕见病研究也有突破作用。

“通过先进合理的分析方法,能帮助研究者在分散的、不完善的数据中寻找规律和发展趋势,有目的地展开研究和制定方案政策,对于科研和临床研究至关重要。”惠周光说。


以共享、协作为基础 搭建肿瘤大数据平台

肿瘤大数据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机遇与挑战从来都是并存的。赫捷院士也曾表示,我国肿瘤大数据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数据收集方面的难题。据惠周光介绍,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系统完整的肿瘤监查网络,缺乏全国肿瘤发病与诊疗的权威数据,导致肿瘤防治、临床研究、指南制定、政府决策都带有一定盲目性。“由于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临床研究管理成本增加,效率低下,不利于整合资源。”惠周光认为,通过建立肿瘤大数据临床研究平台,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避免盲目低水平的重复,节省宝贵的卫生资源,同时也能降低管理成本。

“在大力推广肿瘤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将数据共享需求与协作机制之间相互联系,尽力破除各机构之间的信息壁垒。”惠周光表示,可以通过制定数据采集、存储、交换、提取等一系列相关标准,以及制定政策和相应的奖惩机制来规范数据共享和协作。

其次,在技术层面上也有瓶颈待突破。惠周光以临床病例为例,目前所录的大部分病例、病史都是非表格、非结构化的。以腹痛为例,可能会存在腹痛、腹部疼痛、肚子疼等多种表述,给数据的进一步处理带来困难。因此,惠周光建议,要建立症状标准化字典、治疗同义词字典,规范数据采集标准,尽量给予规范化的描述,让计算机能“读”懂数据。

此外,多组学间的数据如何融合、临床数据与生物样本平台如何管理、网络系统安全如何保证等问题,都是肿瘤大数据发展面临和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