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达沃思】中医诊所审批改备案 基层市场规模上千亿

来源: 医药davos/yiyaodavos

 开一家中医诊所再也不用审批了。近日,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今后举办中医诊所,报所在地县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即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暂行办法》将于12月1日正式实施。

    “偏远地区看病难、就医难的老问题倒逼主管部门放开严格限制,也将有助于分级诊疗实施落地。”广州省江门市五邑中医医院的副主任医师马常青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放开准入门槛将使“良币驱逐劣币”,总体来说对患者有益的。

    中医政策频出

 自2016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促进中医诊疗行业发展。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将“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以及“对举办中医诊所的,将依法实施备案制管理”;同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医药法》,明确规定“举办中医诊所报所在地县级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等。

除了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外,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逐步松绑。2016年6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师承方式学医人员可参加医师资格考核,“取得《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者,即可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

“有别于西医的是,在民间,中医界多为师徒传承关系,学徒先从助理做起。”国浩律师(天津)事务所张永泉律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种模式之下,从正规中医大学毕业且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在市场上并不多见。

 但随着分级诊疗的持续推进,中医独特的诊疗方式,显现出其下沉三四线城市的优越性。马常青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由于基层医疗设施薄弱,采取降低三甲医院门诊量、鼓励医生下基层等行政手段,推进分级诊疗的效果并不好。这种情境下,从国家层面以代表民族特色的中医为抓手,去寻找突破便顺理成章。”

    中信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团队也在研报中表示,中医一人成医的特点,相较于西医更具有全科的特色,也不需要依赖过多的大型仪器即可作出诊断,契合基层市场的医疗需求。中医的治疗费用相对于西医也较低,数据显示,2014年中医综合医院的门诊费较综合医院平均低15%左右、住院费用较综合医院平均低34.7%,中医相对较低的治疗费用,可以有效缓解基层居民就医的经济负担。

 根据国家分级诊疗相关政策,2020年基层中医诊疗量占基层总诊疗量的比例可达30%左右,而这一比例目前预计仅20%左右,据此推算2020年基层中医市场规模可达1880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西医出身的张永泉也表示:“西医的医学分科壁垒越来越高,中医自恰的理论体系天然契合分级诊疗的推洽进,能使患者更快速、更有针对性地用药。”

 配套措施待完善

 但改为中医诊所备案之后,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如何加强事后监管。

 根据《暂行办法》规定,中医药主管部门需自备案之日起三十日内,对备案中医诊所进行现场审查、定期开展现场督察。此外,中医诊所不得出卖、转让、租借备案证,并规定了相应的罚则。

“不得不承认,目前在中医界有些诊所的确在打擦边球,特别是以理疗、针灸、推拿、拔罐这种不需要药物的诊疗为主的小诊所,备案制开放后可以为这类小诊所取得合法身份,但在其中行医的‘医生’可能还是不符合放宽后的注册要求,无法取得执业资格。”张永泉表示,这种小诊所将面临停业或者借壳开业两种选择。

 另一方面,在职医生多点执业的推进不如预期,也限制了中医诊所的可持续发展。马常青表示,“现阶段,依靠医院平台吸引患者还是主流路线,而中医诊所蓬勃发展的核心在于多点执业,但目前医生多点执业的可操作性并不强。”

 不过,随着共享医院、共享药房的出现,以医生集团为代表的医疗服务新模式逐步涌现,中医诊所终将会遍地开花。马常青进一步解释称,市场自有其规律,放开管制使资源重新配置更有利于行业的整体进步。“从监管的角度来看,提供患者自行监管的平台,或者成立中医监管协会进行第三方监管往往来的更为有效”。

“这种情况下,与《暂行办法》相配套的上位法以及专业人员考核与培训、接受患者的投诉渠道等一系列的实施细则就变得尤为重要。”张永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方式与匠人精神不谋而合,因此,中医药产业急需被纳入科学评价体系之中。



( 来源: 九州通医疗, 本公众号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投稿邮箱:285440969@qq.com)




 -   END   -



广告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