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冷,戳进来

来源: 茂南新华卫生计生/mnxhwjb

手脚冰冷怎么办?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  丁邦晗


虽然气象学认为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10℃,就算进入冬天了。岭南大部分地区真正进入冬天多是12月份,且持续时间不长。入冬时节的广州气温仍然在20℃左右,严格上意义来说,虽然已经立冬,广州还没有进入“冬天”。但随着气温的下降,尤其伴随着下雨、刮风等,人们仍然感觉到凉意阵阵,甚至有“手脚冻冰冰”的感觉。这该怎么办呢?




气温下降对健康的影响

死亡率升高。有关气温与健康的研究看,全人群最适合日均气温为23.4℃,男性最适气温为 23.6℃,女性为 23.2℃。当日平均气温低于23.4℃时,气温每下降1℃,全人群日均死亡率增加 0.0062/10万。从年龄趋势来看,65岁以上人群是气温变化的敏感人群。

心脑血管疾病多发。气温的急骤变化对心脏和血管是个考验。当气温剧烈变化时,为了维持体温恒定,体内产热与散热需要保持动态平衡。环境温度升高,血管舒张,出汗多,容易出现低血压或低血容量的状态;与此相对,气温下降,血管收缩,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脏与血管的负荷增加,容易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也显著增加。气温每降低1℃,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4%,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4%。气温剧烈变化前后,急诊科心脑血管疾病的就诊患者会增加。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更容易发生。气温低,温差小,会降低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容易患呼吸道疾病或者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哮喘患者也会病情加重。在温度较低时,鼻黏膜分泌黏液增加并降低纤毛运动的频率,黏膜纤毛的清理能力减弱,人体的第一道物理保护屏障变差,病毒尤其是流感病毒更易进入呼吸道深部,引起呼吸道病毒的感染,所以中国的大部分地方,秋冬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研究也表明,气温每降低1℃,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增加2%。



改善手脚发凉5个方法

首先要保暖。气温下降时,保暖是第一位的,多穿衣物,减少手脚的裸露,戴上手套,穿着较厚的袜子。

预防慢性病的急发或新发感染性疾病。预防呼吸道感染,建议佩戴口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基础疾病的治疗,尤其控制好血压、心率等,血压、心率的稳定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急骤加重。

运动改善体质,提高肌肉含量。手足凉者一般体质偏“寒”,改善体质才能永久解决“手脚凉”的问题。如何改善体质呢?运动是第一位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更可锻炼肌肉。人体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部位是躯干肌肉、内脏器官和大脑等,而运动时90%的产热来自于肌肉组织。通过锻炼,增加肌肉组织,可以让机体产生更多的能量,也就可以提高手足的温度。

辨证中医药改善“寒”性体质。中医理论认为,“脾主四肢”。手足凉,中医多认为原因脾阳不足或脾肾阳气不足,治疗时多重视温补脾阳,或脾肾双补。使用药物以《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本方,该方中使用药物有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等药,属于中医方药的“温里剂”,具有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功效。该方可久服,或制成膏方在整个冬季服用。

“冬病夏治”也适合于冬季手足凉者。可在三伏天使用“天灸”方法改善“寒性体质”。平时居家可使用灸法,也可用神灯治疗仪照射穴位。常用的穴位包括关元、气海、神阙、足三里等,每周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

中药沐足。沐足是非常传统但也十分有效的方法。沐足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还可消除疲劳和改善睡眠。手足凉建议的泡脚方:生姜50克、花椒30克、艾叶50克,当归2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