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的出现与发生历程
1.病毒的发现与发展
1971年,英国:Oldham首次报道)
1977年,比利时:首次分离到病毒,并且人工复制出病例,命名为PEDV CV777
PEDV在欧洲各国流行(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保加利亚、匈牙利、瑞士、波兰、意大利等,死亡率介于30-80%。
2.病毒在亚洲出现
中国: 1984年,宣华等首次证实PEDV存在
2010年以前,主要呈地方性流行
日本: 1983年首次报道
1993-94年爆发,导致14000头猪死亡,哺乳仔猪病死率为30%-100%
韩国:1992年首次报道
1997-99年、2007-08年多次爆发,哺乳仔猪死亡率>50%
泰国:1995年首次报道
2007-2008年,地方流行,局部大爆发
3.病毒在中国流行
经典期1990-2008年,常发于寒冷冬季;发生快、恢复快、死亡在20%-30%;经典疫苗CV777有一定效果。
过渡期2008-2011年,多发于冬春季节10月至次年3月;发病急,死亡率高到80%以上,持续时间不长,可控,不易反复。
变异期2011-2016年,无明显季节性;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疫苗免疫基本无效;持续时间长,顽固且易反复。
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及症状
流行性腹泻病毒是当前仔猪病毒性腹泻主要病原;
流行形势不再单一,往往呈现腹泻病毒,多病原的混合感染;
病毒性腹泻常年发生,持续时间长,顽固且易反复;
近年来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特点:“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母猪长期带毒,发生母源感染:母猪带毒,出现妊娠病毒血症,通过血液垂直传播或母乳经口传播感染新生仔猪,导致新生仔猪尚还未建立免疫应答时发生早期感染。初产母猪发病率往往高于经产母猪,在于初产母猪自身产生的腹泻免疫力较弱,体内未达到足够高腹泻抗体,不足以给仔猪提供母源性保护。若母猪长期带毒则会损害繁殖系统,可表现“奶水减少”或者“无奶水”、“死胎比例增高”等症状,部分严重母猪只能淘汰处理,因此对猪群生产影响更持久。
新生仔猪发病流行特点:主要发生2-7日龄新生仔猪,断奶仔猪、育肥猪、母猪均可发病。
症状: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水样腹泻、迅速脱水死亡为主要临床表现。新生仔猪死亡率较高,商品猪厌食消瘦,生长缓慢。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难点
(1)2011年以来,腹泻病毒变异,出现流行新毒株
(2)经典疫苗毒株(CV777)保护力有限
(3)母猪长期带毒
(4)混合感染严重,腹泻顽固且易反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变异特征:目前在全球存在的三类主要PEDV,经典毒株(G1亚群):1970-2010年;变异毒株(G2亚群):2010-2016年(中国目前主要流行毒株);S-INDEL毒株:美国2014年以来
变异株与经典毒株的最大变异在S1基因:S蛋白是病毒粒子表面的纤突糖蛋白,是PEDV的保护性免疫抗原,能够诱导中和抗体产生,中和表位主要位于S1区,变异毒株与经典毒株的S1存在较大区别
PEDV变异株的遗传特征:通过比较PEDV变异株与经典毒株的编码基因,发现变异毒株的S基因,尤其是S1区,存在较大的变异,而该区域含有主要中和抗体表位。当前主要流行毒株G2亚群。
猪流行性腹泻的疫苗毒株筛选
经典毒株疫苗对流行毒株不能提供完全保护,疫苗病毒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疫苗效果,但疫苗毒株类型发挥最关键的作用!
疫苗毒株
疫苗病毒含量
攻毒毒株
保护力
经典毒株
108.0TCID50
变异毒株
2/5
变异毒株
107.3TCID50
变异毒株
5/5
经典毒株
106.7TCID50
变异毒株
1/5
变异毒株
106.0TCID50
变异毒株
3/5
防治方案
1、疫苗选择:首选变异毒株疫苗进行免疫预防。临床上预防效果好的是农业部批准的中国第一个变异腹泻疫苗: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 WH-1株+AJ1102株)。TGEV(WH-1株)和PEDV(AJ1102株)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分离于我国临床发病猪场,属当前流行变异毒株。采用激流式悬浮培养,显著提高了病毒滴度TGEV(WH-1株)抗原含量≥108.0 TCID50/mL,PEDV(AJ1102株)抗原含量≥107.5 TCID50/mL
可通过肌肉注射,操作方便,抗体整齐;采用进口佐剂,免疫持续期长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要点
①.加强饲养管理,重视生物安全
干燥保温:产房22℃-25℃,保温箱32 ℃ -34℃,湿度65%以下
卫生消毒:烧碱、干粉消毒剂等
全进全出:卫生消毒,空栏。
②.采用新流行株腹泻苗,母猪反复免疫,减少排毒
先普免,再跟胎。母猪普免(9月、10月)和跟胎免疫(产前6周、产前3周)相结合。疫情发生时,采取紧急免疫。
③.发病猪对症治疗,减少死亡
选用鼎尖动物药业生产的肠倍健对发病猪对症治疗及时止痢,对于腹泻严重的发病猪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以防止脱水酸中毒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