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榜样带动
以实际行动满足群众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全省新闻联播栏目12月2日报道: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们表示,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新时代的新方位,将中医药的文化传承、医德传承推广开来,以实际行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新需求。安徽台记者钱瑶报道:
【出现场】: 我做这个工作60多年了,我对这个工作很有感情,舍不得丢掉她。
全国著名中医骨伤专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丁锷生前在透析床上对记者说的话。3天后,他因病逝世,享年83岁。现如今,丁锷的医德、医风、医术,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里得到传承。
丁锷是我省中医骨伤创始人。他编著的《中医骨病学》、《中国骨伤科学·内伤病学》等多部学术专著,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骨伤临床专家的教材。2011年,丁锷因为肾功能衰竭,每周要透析四次,但他仍坚持每周两个半天的门诊,没有落下过一次。医院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实行限号,可他总是加号再加号,经常忙到中午12点多才下班。丁锷的学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王正回忆说 【出录音】:他每次都亲自查病人,生病后还是这样。随着透析次数增加,他起身还要扶着椅子,拄着拐杖给病人检查,病人很感动,临走时都让丁老多保重身体。
丁锷几十年来言传身教,先后培养了我省几代中医临床骨科专家,他们大多数成为我省中医骨伤界的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刘安平【出录音】:他经常教诲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认真做事,弘扬中医大医精神。他不计较个人得失,淡泊名利。
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们感到使命在肩,他们决心以丁锷为榜样,努力以精湛的医术和无私奉献的医风服务每一位患者。
儿科主任桂金贵,年门诊量达25000人次,只要患者愿意等,他就会把每一位患者都诊断完才下班。桂金贵【出录音】:当医生就要尽量满足病人需求。我自己曾是病人,三次病危通知,那时很能体会病人的心情。哪怕医生多问一句,多看一下,都感觉特别舒服。十九大提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我觉得这是中医发展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有责任和义务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桂金贵结合古人经验,推行冬病夏治方法,形成了独有的一套适合儿童体质特点的治疗方案,接受治疗的患儿由最初的几十人上升到现在的年1万多人次。
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工作者们纷纷表示,将紧紧抓住中医药振兴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安徽新闻联播12月3日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按照这一要求,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入开展“传承发展中医药 我们怎么做”活动,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健康安徽建设。
【实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那么十九大精神在我们丁锷教授身上有很好的体现。
正在与大家分享十九大精神学习体会的是丁锷教授的学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王正。他口中的丁锷教授,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的创始人。他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创制出了“颈椎活血胶囊”、“接骨续筋口服液”等经典制剂,编著《中医骨病学》等多部学术专著。在丁锷的带领下,骨伤科经过40多年的发展,医生团队已由最初的3人,发展到现在的18人,他们科室也被评为了安徽省重点专科,他的很多学生也都成为安徽中医骨伤界的科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 副主任医师 王正
那时候丁老已经快80岁了,查出来有肾功能衰竭,他每周透析四次,那么丁老的身体就大不如从前了,那么尽管这样的话呢,丁老还仍然坚持每个星期两次门诊,虽然丁老已经走了,但是丁老师的这种为人民服务为病人服务的这种精神,是一种指路明灯,指引着我去奋勇前进。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 主任医生 刘安平
十九大的报告中把中医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这对于我们从事中医工作者来讲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我们要以丁锷教授为榜样 ,继承他的精神做人做事 ,同时按照十九大报告中“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要求 ,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
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人才是关键。眼下,儿科主任桂金贵正带领科室医生护士们,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在归纳整理中医儿科临证经验、形成规范性诊疗方案的同时,还加强学科建设。坚持每周一方、每周一技的培养,为中医儿科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主任 桂金贵
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现在我们围绕这个报告的精神,加强中医药人才梯队的建设,把中医药的这些精髓传承好、发扬好,为儿童的健康做出我们的努力。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认真做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工作中,深入开展“传承发展中医药 我们怎么做”活动,围绕着核心制度的落实、人才队伍的培养、重点专科专业的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中医药服务模式创新工程、以及临床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等“十大工程”的实施。目前,医院已在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并拥有7个国家级重点专科。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院长 杨文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十九大的报告 ,加强人才培养,积极投身到新一轮的医改工作当中去,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做出我们医院应有的贡献。
图片来源:安徽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向原创致敬,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安徽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妙手仁心让中医更好地服务群众
中安在线12月4日报道,人民网转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国传统医学的发扬光大离不开中医药战线工作者们的辛勤努力。
在安徽省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以下简称省中医院),就有着这样一批优秀的医疗工作者,他们不仅医术高超、热爱事业,且宅心仁厚、关爱患者,为传承中医、治病救人而无私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做透析不误上门诊的骨伤科大家——丁锷
“骨伤科医生一定要多看书、多思考。”外公的话,让安徽省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年轻的骨伤科住院医师许丁锐记忆深刻。
许医生的外公丁锷老先生,是全国著名的中医骨伤专家,安徽省中医骨伤创始人和奠基者,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这位圆脸、微胖,笑容和蔼可亲的老人一生笃志敬业、德术并重,在业界享有盛名。许医生记得,2017年7月3日下午,病床上的外公叮嘱完这句话后似乎有些累了,便闭上眼睛开始休息,当晚便溘然长逝。
多看书、多思考,这生命尽头的最后一言虽平凡,却凝聚着丁老兢兢业业的精神和对事业的热爱。这位有着40多年党龄的医学大家一生致力于中医骨伤学科的研究、应用和人才培养,以高超的医术与服务精神救死扶伤,为无数病人消解了病痛,带去了健康。
省中医院的副主任医师王正是丁老的亲传弟子,老师生前的言传身教,他还历历在目。在王正的印象中,丁老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早上7:40之前到达诊室(8点开诊),绝对不会让病人等他。2011年开始,丁锷因肾功能衰竭,每周要透析四次,这种状况下即使是年轻人,身体也大多会吃不消。老人家当时已77岁,家人、领导、同事们都劝他退休,但一向好脾气的丁锷却在出诊一事上十分倔强,坚持每周出诊两个半天,一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早到的习惯也从不曾打破。
“我放不下病人,不想让他们失望。”回忆起老师,王正总会想起这样的口头禅。他说,丁老对病人的关心不仅挂在嘴边,行动上更是常常让他自愧不如。比如,丁老的门诊日志上记录了他的每个患者的联系方式,诊断后隔一段时间他就会主动对病人进行电话回访,问他们治疗效果如何。最初这么做还是在没有手机只有BB机的年代,联系非常不便,但这些麻烦在丁老面前从来都不是事儿,一做便是几十年。这个习惯帮助他的病人们更好地恢复,也让他积累了经验,提升了医术。
虽然丁老早已是业界泰斗级别的名医,但他为人十分谦和,没有架子,“服务”是他对自己工作的定义。“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曾有外地医院以20万年薪想聘请丁老,在当时是极高的收入了,但他不愿意去。他说再高的薪水比不上对省中医院和他的病人们的感情。”带着这种深厚朴实的感情,这名中医大家不图名不图利,把一生无私奉献给了他关心的病人、他眷恋的医院和他热爱的事业。
对于许丁锐来说,外公去世前的那个下午的一个细节让他十分难忘。值完一个通宵的班,许医生刚走进外公的病房便听到老人问他:“怎么这么疲惫啊?”听到外孙抱怨了几句值班很累后,丁老对许医生说:“在病人面前可别这么说。当医生不会感到累,应该感到有成就感。”回忆起外公生前种种,许丁锐说:“我想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淡泊名利、心怀患儿的儿科医生——桂金贵
头发花白,中等身材,最让人在意的是,还骑着一辆特别破的旧自行车。如果你在早上7:30来到省中医院,可能会见到这样一个人。你一定猜不到,他就是省中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一年接诊25000多患儿的名医桂金贵。
说起桂主任,同事们几乎都会提一嘴他那辆破车,这辆车他骑了十多年了,甚至修车师傅都说,你这车不能再修了,但桂主任依然每天骑着它上下班,都快成他的个人标志了。同事们还说,为了尽可能多看病人,桂主任中午从来都吃自己带的盒饭,他那个饭盒包也是一用好多年了,大家一眼就能认出来。
而来找桂金贵看病的家长们对他印象更深的则是他桌上一堆堆的病历。“桂主任医术没得说,就是来找他看病的人实在太多了。”在几家大型健康网站的医生页面下边,这样的评论占了大半。桂金贵每周4天出诊,之所以一年能够看25000多病人,靠的是延长上班时间,早晨7点开诊,中午不休息吃自带盒饭,晚上经常门诊到7、8点。他从不因个人原因拒绝患者,病人只要来了无论多晚都会给看,而且不光给看病,还教人保健方法,在患者家长中口碑极佳。桂金贵说:“病人来看病是对我的信任,我当然会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对他们负责。”
对待患儿,桂金贵是出了名的尽心尽责。“做医生,绝对不能认为针是打在别人身上的、药是给别人吃的,治疗的每个细节都要为病人着想到位才行。”这样的行医原则让患者眼中的他格外有人情味。几年前,桂金贵曾遇到过一位因疫苗不良反应昏迷了13天的初中生,当时院里都觉得已无希望,放弃会更好,桂金贵却坚决不同意。“一旦放弃,这个家就垮了啊。”深感孩子重要性的桂主任作出了一个对这个家庭至关重要的决定,“小孩子的生命力是很强的,我们当医生的一定不能轻易放弃。”第14天,这位患者奇迹般地醒了过来,现在已完全恢复健康。
4年前,社区医联体开通后,桂金贵开始每周在合肥五里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诊。家长们都很高兴,因为又有了找桂主任看病的新途径。虽然更加忙碌了,但桂金贵对这项新任务毫不马虎,他一边坚持门诊,一边社区带徒,为儿科人才“造血”,与此同时还根据社区特点,拟定社区儿科门诊的建设方案,并逐步推进,现在已把五里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了人气极高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将优质医疗服务带到基层。
当被问到有没有想在将来实现的目标,桂金贵却说:“我希望一切都顺其自然。”他说自己从不追求名利,只坚守自己救人的初心,否则必然会瞻前顾后,也坚持不到今天。将来他唯一知道自己会做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医术更加精进,让中医造福更多中国家庭。(冯凡希)
特别感谢:相关资料综合各家媒体
END
向原创致敬,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
请留言告之,本贴将立即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