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细菌感染

来源: 受降社区卫生/sx63417144
 细菌感染

    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其总数约有 5×10的三十次方个。细菌的个体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细菌只有0.2微米长,因此大多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细菌一般是单细胞,细胞结构简单,缺乏细胞核、细胞骨架以及膜状胞器,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或者与其他生物共生。人体身上也带有相当多的细菌,人体内及表皮上的细菌细胞总数约是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 
    细菌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皮肤、血液、虫媒叮咬、接触等多途径传播。细菌感染而导致的疾病有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腹泻、霍乱、弯曲菌病、细菌性痢疾、布氏菌病、鼠疫、炭疽、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病、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

 细菌感染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按病原生物进入机体方式: 
    1、直接方式; 
    2、间接方式; 
    3、媒介方式。  
    按病原生物在机体间的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病原生物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  
    2、垂直传播:存在于母体的病原生物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

 全身细菌感染疾病

    毒血症 (toxemia):产生外毒素的病原菌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流,但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循环,达到易感靶器官,引起组织损害,产生特殊的毒性症状。
    菌血症(bacter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但未在其中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再繁殖而致病。
    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全身中毒症状。
    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通过血流扩散至机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病灶内大量G-菌死亡、释放内毒素入血,侵入血中G-菌大量繁殖,死亡崩解后释放内毒素。  
    细菌感染性疾病潜伏期较短,临床表现往往有发热等症状,一般伴有并发症。如伤寒往往会引发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支气管肺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等并发症。
    诊断需要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三方面的资料进行。注意流行地区、季节、有无与病人密切接触史,个人饮食及卫生习惯等;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细菌性感染疾病的治疗采取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和并发症治疗综合治疗的原则。预防主要是采取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