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走路样子“出卖”你的健康
1、走路腿疼,血管不太好
走一会儿路小腿就疼,停下来休息一下就好,可能是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症。
由于下肢血管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闭塞,如果运动时肌肉血液供应不足,就会出现“腿疼、走路瘸”的症状。休息后肌肉放松、血运好转了,疼痛就减轻或消失。
医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间歇性跛行”,是外周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典型表现,一旦出现应及时到血管外科就诊。
2、走路很慌张,当心帕金森
走路时身体前倾,迈小碎步,并且步速越来越快,步幅越来越小,好像在奔跑,严重时不能自行停止,一般是帕金森导致的“慌张步态”。
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出现身体不平衡,非常容易跌倒。帕金森病尚无治愈方法,但可以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走路训练,避免摔倒。
3、走路外八字,脊柱不太好
长期伏案工作、缺少运动的人,如果突然出现腿脚不太灵活、走快了身体左右摇晃,感觉像鸭子一样的“外八字”步态,且伴随双脚麻木、抬腿困难、走路有踩空的感觉,就要警惕脊柱问题了,尤其是颈椎和腰椎。
出现这些症状,除了及时到骨科就诊,还可以通过睡硬床、连续工作两小时后休息几分钟,或游泳、打羽毛球等运动来改善。
错误走姿,让你“走”向疾病
1、脚跟着地,伤膝盖
在室内光脚或穿拖鞋行走时,如果能听到较大的“咚咚”声,说明你走路时将身体的重心放在了脚后跟,这会减弱足弓的缓冲能力,给膝盖和腰部带来负担。
走路时,应挺直身躯,微收下巴,在迈步时脚跟轻触地面,然后是脚掌—脚尖的顺序着地,身体的重心应在脚掌上。
2、背手走路,易摔倒
很多人走路时,会不自觉地将双手背在身后、抱在胸前或揣在裤兜里。
事实上,背着手走路,上身重心前移,为了保持平衡,头颈及下巴会向前伸出,使上身更加前倾。万一遇到坑洼路面或者突发状况,双手来不及平衡、支撑身体,很容易摔倒。
同理,抱胸、揣兜这两个动作也不适合走路。
3、乱甩手臂,易疲劳
行走距离较长时,前后挥动手臂,背部容易受力,身体很快就会疲劳;另外,步幅会自然加大,不知不觉中就会用脚后跟着地。
正确的做法,是上半身保持灵活柔软,略弯曲手肘,感觉肩胛骨在前后运动,向左右摆动双手。
4、负重走“猫步”,累颈肩
在背着沉重行李时,身体很容易前倾,左右晃动。如果像 “猫步”一样双脚走直线,为保持平衡,肩部和脖颈等部位就会消耗力量,给身体带来较大负担。
正确的做法是尽量将行李贴紧身体,双脚间距与骨盆相当,这样能够保证身体稳定性,避免行李被“甩来甩去”,减少不必要的负荷。
花式走路法,越走越健康
错误的走路方法会伤身,但正确的走姿却有意想不到的养生效果。如果单纯走路让你感到乏味枯燥,不妨变着花样走。
1、快走防很多病
多项权威研究发现,坚持每天快走,能有效对抗糖尿病、减少中风、预防老年痴呆等。
英国拉夫堡大学研究还发现,每天快步走可以提高免疫力,使感冒几率降低30%。
为保证锻炼效果,快走应至少每次40~60分钟。一般人快走时,感觉有点气喘,身体出汗,就说明运动量达标了。
2、倒着走缓解腰疼
倒走可以锻炼平时很少用到的腰部和背部肌肉,平衡锻炼效果。对久坐的人来说,通过倒走能够有效缓解身体疲劳和腰背酸痛之苦。
倒走需要平整的路面,周围人比较少的环境。老人可以采用正走和倒走结合的方式,每天走半个小时,使身体各部分肌肉都得到锻炼。
3、走一字步防便秘
走一字步的要领是左右脚要轮番踩在两脚之间中线的位置。
这种走路方式会带动胯部扭动,有助于增加腰部力量,刺激肠胃蠕动,能有效防便秘。走一字步的运动量不用太大,每天走500米就够了。
4、走走跑跑燃脂肪
先快跑15秒,然后走路45秒,这样交替运动20分钟。也可以快跑60秒,然后快走3分钟,这样交替进行30分钟。
这种运动方式能减少运动后的酸痛和疲劳感,同时高强度的运动也使得脂肪燃烧速度加快。
5、正步走提升气质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始终以身体健朗、富有朝气的形象示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女王有一套独特的养生法——正步走。
正步走不用像军人一样姿势很标准,只要全脚掌着地,抬头挺胸,目视前方,持续到身体有出汗的感觉,就达到锻炼目的了。
(来源:生命时报)
审核:杨 帆
编辑:段 勇
地址:青岛西海岸新区双珠路269号
电话:0532--8616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