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生王成:随身带急救药箱 危难之际绝不袖手旁观

来源: 晋中卫生计生/jzwsjbgs

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王成的后备箱里,长期放着一个急救药箱。谈到为何要时刻备一个药箱,这个从深山农村走出的中年人朴实地说,当他不在医院的时候,如果碰到有人遇到生命危险的情况,这个药箱恰好能派上用场。   


王成查看患者病情

两车相撞 10人伤

“好人老王”载 伤者返院

不久前,王成因偶遇一场车祸,医治 10名伤者后,开车载 5名重伤员返院急救,引起社会关注。

2017 年 3月 22日下午 5时左右,在 108国道榆次区修文段发生一起两车相撞车祸事故,现场致 10人受伤。不久后,该事故被驾车从太谷家中回医院上夜班的王成遇到,立即停车处置伤情。

“两个车头已经撞得不成形了,发动机都没有了。”王成回忆,看到车被撞的程度,出于职业判断,他特别担心会出人命。“下车时,有一些惊慌。”检查后发现,大部分人都是皮外伤、骨折,“万幸没人死亡”。

“年龄稍长的一位女同志,小腿已经变形了,有粉碎性骨折迹象。”凭着多年的急救经验,王成在伤者附近的“冬青”植物隔离带里,找到两块木板对该伤者的小腿固定后,做了简单包扎。随后,他又对其余伤者作了初步处置,决定带着 5名重伤者回医院。

当被问及“把这五个浑身带血的陌生人抬上车,是否会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影响”,王成回答:“哪有时间想这些,救人要紧!”

“当时只有担心,害怕撞车的两家发生冲突,造成更多的损伤,才决定把伤者分开拉,让路过的另外一辆车载着其他 5个轻伤者,一起来到医院做治疗。”

回到医院后,王成与同事一起给患者做检查、缝合伤口、消炎。快速急诊处置后,伤员被转入骨科住院手术治疗。此后,他又开始了像往常一样的工作。

当记者采访时,王成有些意外,“从未觉得这件事有什么与众不同,急救本身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这个看起来有点冷冰冰的医生其实是个热心肠。说起王成半路救人的事儿,他的同事们并不觉得奇怪,采访时,80后男护师杨帆则说:“老王工作之外,常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与他相处多年的同事杨帆提到,院里流传着老王“雨天救过掉入污水道的老人”“雪天带无家可归老人回家”“街上徒手抓小偷”。王成的同事们都跑来“爆料”。“我们老王真是病人缺啥,就自己掏钱买啥,连卫生纸、饭钱都给出。”“给病人掏过多少医药费,数不清了。”修理科里座椅,等很多故事。帮助过很多很多人。 就是这么一个好人。


医生不应只会看病

对患者的态度最重要

2013年的一个雪天,下夜班的王成冒着大雪往家走,在路上遇到了一位80多岁的老人蹒跚前行。当时路上车来车往,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位老人。路过老人身边时,王成下意识地想了一下“这么大雪老人怎么在路上走,不会是走失了吧?”他停下车来一询问,才知道老人要回灵石县,却身无分文,没钱坐车,只好走回去。王成一听,二话不说赶紧让浑身湿透的老人坐进车里,他把老人接回自己位于太谷的家中,给老人换了干净的衣服和棉鞋,照顾老人吃饭休息,俨然像个“儿子”,联系老人家人。临行前,老人拉着王成的手,止不住的连声道谢。

小区的邻里至今还在和王成开玩笑,“毫不犹豫地就敢捡个爹回家。”他却认为,这不是玩笑,“如果世界上没人愿意做好事了,这怎么可以。”“看着困境的老人,会想起身在他乡的父母。”说到此,王成的口吻带着一丝认真。

王成从小生活在一个重组家庭,家里有三个男孩。虽然农村并不富裕,继父也从没耽误过他的学业,直到供他上完大学。在他看来,父母都是朴实善良却少言的人,家庭破裂后依然能得到新家庭的关爱。“以后的为人处事,都不应该辜负这份善意。”

1971 年,王成出生在山西运城永济市的一个山村里, 1992年,他考上大同医专(今大同大学),学习临床医学,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王成说,“生活在农村的贫瘠时光里,见惯了乡亲缺医少药、看病困难,当时觉得,医生是很神圣的职业。”

1995 年,王成成为当时少数应征入伍的大学毕业生,来到部队成为一名军医。不久后,他便被分到部队医院急诊科,与“急诊”“医生”二词结下不解之缘。二十年后,他依然觉得这个职业很神圣,并在时间的糅合里对这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对医生的职业要求,不应该只会看病。这个职业,不过就是帮助别人于危难的一个工具,也不应该只是在工作时间的身份。”王成认为,在治病过程中,医术固然重要,但对待患者的态度,展现出的医德更为重要。

急诊科作为医院的一个主要窗口科室,危重患者多,是一个更容易引发医患矛盾的场所。王成并不回避地说,因患者疼痛难忍、脾气暴躁,挨打挨骂已经成为“常事”。 “病人来急诊时,可能是他最痛苦的时候,换位思考更容易转换不良心态。”在王成看来,医生、患者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重要的是面对冲突时的心态。“假如你是那个病人,花了不少钱看病,没有满意的效果,你会怎么想?”王成反问道,患者和家属的心态其实可以理解。而患者也应该有心理准备,医生并不是万能的。“理解以后,也就没那么多针尖对麦芒的事了。”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普通却不平凡的好人

尽管医术不是万能的,但王成依旧认为:“不断精进医术,不管到哪个年龄,都不应该忘记。学习是医者的分内事,也是缓解医患矛盾的根本。”

大学毕业至今,王成没有中断对医学的进一步学习。在部队工作十几年,他也不想放弃对专业的进一步研习。在地方医院工作时,私下自费去北京的大医院进修。2017年5月山西省急诊培训心肺复苏一等奖,据其同事介绍,他是急诊科唯一一个内外科都能拿下的大夫。

王成从没有想过多么宏大的事情。“只想在能力范围内,把业务提高到最高水平。一辈子做好这样一件事,对自己的专业有所擅长,也很不容易的。”

作为见惯了生死的急诊科医生,王成曾估算过一年从自己手里“送走”的病人,“大概七十多个”。许多病人走着进来,最后不治身亡。这些对他触动很大,“人真是很脆弱的,平平淡淡活着就是幸福,何必去争那些有的没的身外之物。”

众人眼里,他是那样沉默的一个人,而其背后,又有着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守望。十一年的急诊科生涯,让他对生命和人性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活着就是幸福,平安就是福报。”

他建议正读高中的儿子将来学医,儿子说不想再重复他那样没日没夜的生活。他一阵懊恼:你不当医生,我不当医生,那将来谁来治病,谁来救人?

46岁的王成学习、工作的经历很简单,故事也很简单,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人,让我们看到了无私、博爱的医者仁心。在村里,他是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农家娃;在部队,他是天天埋头苦读的军医;在家属院,他是一个爱管闲事的老好人;在急诊科,他是危难时刻能给做主的老大哥……

这就是王成,一个普普通通的急诊科大夫,也是我们身边,那个普通却不平凡的好人。


(来源:山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