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又到了经典诵读的时间啦!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黄帝内经》!
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里浆水之病也。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胆移热于脑,则辛渊,鼻渊者,浊涕不下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译文
黄帝问道: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肾移寒于脾,则病痈肿和少气。脾移寒于肝,则痈肿和筋挛。肝移寒于心,则病发狂和胸中隔塞。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肺消病的症状是饮水一分,小便要排二分,属无法治疗的死证。肺移寒于肾,则为涌水;涌水病的症状是腹部按之不甚坚硬,但因水气留居于大肠,故快走时肠中濯濯鸣响,如皮囊装水样,这是水气之病。脾移热于肝,则病惊骇和鼻衄。肝移热于心,则引起死亡。心移热于肺,日久则为鬲消。肺移热于肾,日久则为柔痓。肾移热于脾,日久渐成虚损;若再患肠游,便易成为无法治疗的死症。胞移热于膀胱,则病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移热于小肠,使肠道隔塞,大便不通,热气上行,以至口舌糜烂。小肠移热于大肠,则热结不散,成为伏瘕,或为痔疮。大肠移热于胃,则使人饮食增加而体瘦无力,病称为食亦。胃移热于胆,也叫做食亦。胆移热于脑,则鼻梁内感觉辛辣而成为鼻渊,鼻渊症状,是常鼻流浊涕不止,日久可致鼻中流血,两目不明。以上各种病症,皆由于寒热之气厥逆,在脏腑中互相移传而引起。
接下来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
《黄帝内经》中的冬季养生小知识吧
第一:早睡
冬天天气寒冷,这时节人要早点睡觉,太阳出来再起来,以便顺应大自然的冬“藏”之机。《内经》中肾主水,对应的季节是冬季,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藏精,精宜藏而不宜泄,精泄多了就是伤了阳气,若人们在冬天伤了阳气就是伤了肾。如果冬天肾水没有藏住,春天就会出现痿症、肝病、筋脉松弛等。厥就是四肢冰冷,如果冬天藏精不够,到了春天,还是手脚冰凉,春天的病从冬天来。如果冬天没有养好,给春天生发的力量就不够了。
第二:动静结合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形体与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共养。《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只有动静结合才能做到。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以养形”是指通过运动提高人体免疫力;“静以养神”就是保持心情的宁静、专一,使脏腑之气机协调,真气充沛,就能精神健旺。
第三:泡脚
冬天的养生要避寒,《内经》说“寒从足生”,保持足部的温暖才有助于身体温暖。脚部有60多个穴位,三阴经和三阳经都走脚,足底有涌泉穴,属肾经。洗脚要用温热水泡20分钟以上为佳,应该泡到脚腕以上,沐足时,用川椒10克、食盐10克煮水,放进高桶里,高桶泡脚,热水至少要泡到小腿部位。
第四:多食“应时佳品”
冬天植物凋零,植物的营养保存在根部与果实之中,因故,吃种子类和果实类的食品是很好的滋补。冬天是补肾的好时机,一些黑色食品都有补肾的作用,如芝麻、核桃、腰果、木耳、黑芝麻、黑豆等,我国民间的传统食品“腊八粥”,就是用多种不同的果实煮在一起,常吃此类粥有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另外,小麦粥:养心除烦;芝麻粥:益精养阴;萝卜粥:消食化痰;胡桃粥:养阴固精;茯苓粥:健脾养胃;大枣粥:益血养气等,这些粥类都是很好的进补。
第五:保持好心情
《内经》中说道:七情可致内伤。好心情不仅能够令心胸开阔,同时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并且还具有养胃的功效。现代人很多都出现了肠胃疾病,这主要是由于该工作生活压力太大导致的,并且睡眠质量也不好,令经常长期保持在一个紧绷的状态,这就导致胃部正常运转受到影响。所以说,想要在冬天更好的调理肠胃,那么必须要保持一个好心情,这样能够令胃肠道的运转更加顺利地进行。
接下来让小编教大家一招
冬季食补法
复合黑芝麻糊
材料:桑葚40克、黑芝麻60克。
做法:桑葚、黑芝麻洗净后一起放入榨汁机里打碎。大米洗净,加适量清水,煮成稀粥,然后加入磨好的黑芝麻碎,搅拌均匀,再稍煮片刻,最后加白糖调味即可。
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很简单呢?
赶紧来试试吧
好了,今日的经典诵读到这里就结束了
想了解更多有关《黄帝内经》的内容
还是那句话
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经典诵读
我们下周四再见
图文排版:孙伊云 尤安逸 莫周亿
校对审核:金祝平 周新婷
来源:中药学院团委新媒体中心
中药学院
微信ID:zjpczyxy
1.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2.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微信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