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性药品价格降幅47.45%,公立医院调结构有了“价格空间”
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养医……在医疗改革的过程中,药品的改革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何将药品的价格降下来?在深圳,公立医院在全国率先尝试“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药品集团采购这一模式。在保障药品质量的同时,也降低了药品的价格。而在降低药品价格的背后,更重要的是为未来医疗改革腾出了价格空间。
▍药品“团购”全年预计可省15.37亿元(药品“团购”综合降幅达22%)
药品如何团购?据介绍,深圳通过市场化道路,在全国率先尝试将具体的“团购”工作交给第三方中介的药品集团采购组织(以下简称“GPO”),由其集中代理公立医院的采购需求,“带量”团购,利用GPO对药品流通市场的熟悉和专业优势,在优先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将价格压低。
今年1月,第一批采购目录的药品完成采购并上线供应,共486个品规,以市场上长期短缺购买不到的低价药、急救抢救用药、妇儿专科用药为主,目的是保障供应。而在5月,第二批采购目录的药品完成采购并上线供应,共1159个品规,以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以及基础输液为主,目的是降价格。这批药物用药金额大、生产厂家多、需要重点降价,覆盖了全市公立医院采购金额排名前80%的药品。
GPO两批次采购情况
在试点GPO之前,深圳公立医院药品原采购渠道中标药品数量上万种,而公立医院常用药品仅1000多种。由于同一药品可选择的厂家繁多,不仅造成同一种药品的采购量分散,而且给医药代表搞变相促销留下了巨大空间。此外,各医疗机构在以往采购渠道上单独下单采购,每月竞价一次,造成单次采购量分散,难以形成“量价挂钩、以量控价”的议价谈判能力。
而在试点GPO后,药品价格的降低是最直观的变化。例如深圳集团采购目录内选用的某常用头孢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原先的价格为31.90元/支,现在价格为16.83元/支,降幅为47.24%;某口服消化系统抗肿瘤药,原先的价格为37.81/粒,现在价格为22.25/粒,降幅为41.15%。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统计显示,作为降价药的“主力”,第二批集团采购目录内的药品降幅较大,综合降幅为22.57%,其中,两个生产厂家以上的竞争性强的品种降幅47.45%,抗感染类降幅36.4%。根据测算,通过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预计全年为深圳市节省药品费用15.37亿元。
除了降价外,对于鱼精蛋白注射液、人纤维蛋白原、人血白蛋白等市场短缺且很难采购的保障性药品,GPO也提前储备,解决了困扰医院多年的短缺药问题。以抢救药盐酸洛贝林注射液为例,深圳月用量为57盒,而GPO则提前储备600盒。此外,今年4月某患者服用农药自杀送到深圳市南山医院抢救,抢救急需硫酸阿托品注射液(5mg),该药品在多地药品采购平台都是缺货,但由于GPO提前保障供应早已备货,紧急供应挽救了患者。
常用药品费用降幅一览表
▍肿瘤药物一疗程便宜两千多元
虽然药品总体价格有所下降,但在市民实际看病过程中,不同群体的感受也有不同。总体来说,对于慢性病、肿瘤等患者来说,药品降价幅度较大,“看病便宜了”的感受也更深刻。
“年轻人估计感受不深。一方面,他们看病的次数比较少,因为不常看病,即便价格降低了,但因为中间间隔太久,很难强烈感受到价格降幅很大。另一方面,因为GPO采购目前主要在公立医院,而年轻人感冒发烧时,大多选择药房买药,而药房也不在GPO覆盖范围内。”罗湖医院集团药学部负责人曹伟灵分析道。而通过数据对比,GPO采购的药品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则是实实在在的降价。
以慢性乙肝病人为例,如果服用博路定,在以往采购渠道中,每盒价格为208.67元,一年下来药费为10850.84元,而该药品在GPO采购目录中价格为175.68元,一年下来可以为患者节约1715.48元的药费。如服用国产厂的恩替卡韦,则一年的药品费用由5025.8元,降低为1419.6元,节约3606.2元。
除了慢性病外,对于手术用药、肿瘤治疗来说,药品降幅也较大。以肿瘤药物乐沙定为例,在以往采购渠道中,价格为每支2491.03元,GPO采购目录中,每支价格则为2101.19元,便宜了389.84元,以一个疗程6支计算,为患者节省了2339.04元。
看完了个案,不妨也看看整体情况。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例,该院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医院10月门诊次均药费128.52元,比去年同期152.64元下降24.12元。住院人均次药费3747.77元,比去年同期3978.37元下降230.60元。
“在实际就诊过程中,一些慢性病患者大多喜欢使用自己习惯的药品。所以,即便目前公立医院通过GPO采购药品,但如果患者习惯使用的药品不在GPO采购目录内,还是要通过其他平台购买。”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药师吴建龙说,“解决市民看病中药费高的问题,不单单要从采购方面降价,还要健全药品价值评价体系,引导市民合理用药,让降价药能够得到更多的使用,真正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降价的背后,是对“虚胖”的药品目录的“开刀”。品名多、剂型多、厂家多、价格乱,是造成药品招标采购越招越贵,药价降不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剂型“瘦身”方面,
以GPO采购目录中828个通用药品为例,在以往采购渠道中,对应2451个品规、40个剂型,而在GPO采购目录中,则瘦身为1645个品规、21个剂型,分别瘦身32.9%和47.5%。
GPO“瘦身”采购目录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是“降价”,但前提却是“优先保证药品质量”。
在采购方案中,专家依据企业规模、产品质量和保障能力等维度对药品质量进行打分,再加上价格分进行综合评定,其中质量分占了总评分的60%。这也意味着采购药品不“唯低价论”,而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降价,兼顾深圳市医疗机构临床以及患者的用药习惯。
▍“优化结构”公立医院药占比降低至27%
药品价格的下降不仅仅在于用药费用的减少,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其为优化公立医院收入结构“腾笼换鸟”提供了空间。
“通过降低药费,就可以为提高诊疗、手术、康复、护理、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了空间。”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深圳医疗服务价格较低,无法体现医务人员的实际付出。而通过降低药价,未来或许可以把腾出的价格空间用于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患者就医的获得感。
今年1月1日,深圳启动医疗服务价格第一阶段改革,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不增加群众就医支出的前提下,将分三批对公立医院收费价格进行结构优化调整。截至目前,医院的药品收入占比已降到27.04%,共有58家公立医院加入GPO平台,每周采购金额已达1亿元。
而在近期,深圳市发改委、市卫计委和市人社局将印发第二阶段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相关措施。改革后,预计治疗、手术、诊查、护理等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占比将提升至29.86%。
在业内人士看来,药品集团采购实施后,未来深圳或将腾出的药品价格空间用于调整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对于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收入进行提升,一升一降之间,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则将更好的激励一线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通过这样的调整,一方面医生的积极性提升了,另一方面,患者少吃药,少做检查,这样的良性循环,最终也将为患者减少经济和身体的负担,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是一种共赢的结果。”这位业内人士分析道。
除了在为医疗改革“腾空间”,通过药品监管平台也为医院之间互相学习,提升医疗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每个医院的专业特长不同,有的儿科强,有的则心内科强,通过药品监管平台,可以了解各医院之间彼此优势科目的用药情况,这样对于提升自身用药水平,也是一个不错的借鉴。”曹伟灵说,如果这样的方式成为可能,未来也将有利于促进深圳总体医疗水平的提升。
▍未来不断完善运行机制确保公平
作为新事物,深圳在GPO的探索上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通过前期调整,目前在确保公立医院药品采购自主权上,深圳对药品采购平台的选择不作强制性限制,允许试点公立医院根据实际需要、药品价格等因素自主选择委托GPO或在广东省平台采购,扩充采购渠道,促进市场竞争。而在确保药品生产企业自主权上,深圳也允许药品生产企业自主选择现有GPO或其他采购平台向深圳市公立医院销售目录内药品。此外,在确保选择药品配送企业自主权上,则由药品生产企业和公立医院选择药品配送企业,以确保药品生产企业选择确定配送企业的自主权。
值得关注的是,在GPO的探索中,政府虽然放权,但仍然承担着监管的功能,如采购方案中拟成交到最终成交药品目录的专家评审环节,由深圳市相关政府部门组织各方专家,对拟成交品种进行评审,确保深圳GPO每一个品种采购公平、公正和符合临床、患者用药需求。
目前,深圳市已启动《深圳市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目录管理办法(试行)》、《深圳市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组织管理办法(试行)》、《深圳市公立医院药品集团采购规定(试行)》修订工作,未来也将进一步完善药品集团采购改革模式。此外,市卫计委也透露,计划于试点期内,与国内权威的第三方研究机构合作,开展药品集团采购工作模式和价格谈判机制评估工作,对药品集团采购平台的运行效果进行分析,发现改革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为完善现有采购模式和价格谈判机制提供政策依据和发展建议。
目前,广东省人民政府已经明确, 要总结完善深圳市药品集团采购做法,坚持集中带量采购,合理管控药品价格,允许医疗机构自行选择在省第三方药品电子交易平台和广州、深圳药品采购平台上采购,鼓励三个平台形成有序良性竞争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