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中心“周口模式”:越是基层,越要重视卒中

来源: 县域卫生/zgxyws88

一路绿色通道,急诊科、CT室、检验科及相关科室全方面配合,确保患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这就是周口市中心医院的“卒中中心”日常工作状态。


记者|齐金石

来源|中国县域卫生

 

接到急诊科打来专线电话的时刻,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夏磊已经开始往CT室去了,他并不需要CT的结果出来,因为这样太浪费时间了。

 

“直接在电脑上看结果,如果是脑出血,我们就在第一时间联系神经外科,一起会诊,如果不需要手术,就收治在神经内科,用药物治疗;如果是脑梗塞,病人在三到四个半小时内适合溶栓的话,我们会有专门的医生和患者家属和患者沟通,同时由护士送患者去检验科抽血化验,出结果后立即进行溶栓治疗。”

 

一路绿色通道,急诊科、CT室、检验科及相关科室全方面配合,确保患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这就是周口市中心医院的“卒中中心”日常工作状态。



“卒中中心建设完善,可以缩短患者入院到治疗的时间。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基层,尤其是县域内的卒中中心越发重要,因为建设在县域内的卒中中心,可以缩短患者发病到入院这一部分的‘院外’时间。”夏磊说。

 

但是基层医院,尤其是县级以下医院,由于人才、设备等问题,往往承担不了卒中患者的救治工作,甚至无法第一时间识别卒中,因此,打通市县乡的卒中患者救治系统,成为一个地区卒中救治的必然要求。在周口市,当地的医院是这样做的:

 

46个微信群,8000多名基层医生

 

周口市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多年来,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因此,加强脑卒中的筛查和防治刻不容缓。

 

“今年年初,我们向周口市卫生计生委提交书面报告,组建市、县乡三级网络,打造一体化的‘周口市急性脑卒中120分钟救治圈’,这件事得到了周口市政府的批准。”夏磊介绍。

 

想要让这个“120分钟救治圈”顺利运行,庞大的基层医生团体成为首诊的中坚力量。因此,为了迅速提高周口市医务人员对脑卒中的认识水平、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早期识别和诊断率,使卒中患者尽快进入救治绿色通道,为静脉溶栓赢得宝贵时间,周口市卫生计生委组织开展了各项培训活动。

 

在此基础上,周口市中心医院利用市卫计委《周口市基层医务人员实用诊疗技术培训》活动的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对县、乡镇、社区医院、个体诊所的医务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脑卒中防治水平,医院建立脑卒中防治微信群46个,基层医生入群8000余人,初步形成了急性脑卒中预防与救治市、县、乡三级网络。

 

“每个月总有几天,我们医院卒中中心的医护人员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发到社区、机关单位、农村乡镇等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高危人群)宣教卒中相关知识,受益人群数万人,提高了公众卒中健康知识水平及卒中自救意识。”夏磊介绍。

 

环环相扣,无缝对接

 

在院内,卒中中心并不能算医院的一个科室,它往往需要汇聚神经内科、神经重症、神经外科、介入科、急诊科、超声医学科、影像科、检验科、病房管理科、康复医学科等相关科室的共同力量,需要对急性脑卒中实行多学科组织化诊疗。这些科室如何“无缝对接”,关系到患者的救治。

 

“在我们医院,我们打破了神经内、外科的行政界线,整合了神经病学科人力资源,还自创了‘卒中绿色通道时间节点控制表’,确保患者入院后能够得在最快的时间之内得到治疗。”夏磊介绍。

 

而在院外,与基层医院的无缝对接也非常重要。作为“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周口市中心医院利用“互联网+”、“微信群+”,建立以该院为龙头的周口市区域性综合卒中中心,辐射各县、市、区医院及具备条件的各家二级医院,建立多家卒中分中心,绘制溶栓地图,与120指挥中心联手减少院前转运时间,使患者在就近具备条件的医院立即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部分需要血管内治疗者,在静脉溶栓同时转运至我院卒中中心行动脉溶栓、动脉取栓治疗,使更多的病人在‘时间窗’内得到救治。”夏磊说。


~~END~~


越县域,越懂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