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降临,马路上遛弯儿的人准备回家了,和朋友聚会的熙攘也渐渐散了,匆匆的脚步,都是奔着家的方向……
然而,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儿科急诊里,依旧是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医生、护士忙的热火朝天,如果不是外面的夜色,丝毫感受不到现在已经晚上了……
······
5日晚上9点,在市一院儿科急诊接诊区,左右两排候诊椅依然座无虚席,络绎不绝的患儿加上陪诊的家属,本不宽敞的空间转身都难。
当班医生孙雨辰的诊位临窗,但他全然不觉窗外渐暗的天色。来来往往的人们穿着棉服毛衣,孙雨辰的白大褂里却仅仅套了一件单衣,他始终被火急火燎的患者包围着。
候诊区不少人全副武装,口罩严严实实只露出眼睛,孙雨辰也戴着口罩,但他下医嘱时不得已也会摘下来,因为孩子的哭声此起彼伏,环境太嘈杂了,他得说上很大声,才能让患儿父母听清……
11个月大的孩子被裹在厚厚的棉被之中,年轻的母亲吃力的抱孩子坐到椅子上,仅探出焦急的双眼看着大夫,孙雨辰赶紧从桌子前站起来,俯下身去,给孩子检查,周围有家长正在打电话报平安,声音很大,孙雨辰扭头看了一眼,没说什么,只是更专注地听诊。
每年这个季节都是就诊高峰,气温变化大、孩子之间交叉感染,这些都让小朋友容易生病。
有且轻微症状的,其实没有必要反复来医院, 因为儿童发烧、感冒会有一个过程,一些家长因为孩子没有迅速康复而反复去医院,对孩子来说有些“折腾”。
医院内人流密集,交叉感染的几率相对较大,对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来说不适宜。
换挡间隙,孙雨辰才抽空回上两句话,这几天晚上8点到凌晨4、5点,基本能看上70多个小病人,常年习惯了,就能自动过滤掉“杂音”。
“来,家长,握住孩子胳膊,这手固定住脚腕,宝宝乖,马上就好了……”
果断下手,“一针见血”,正要拿胶带固定留置针,没成想家长手一松,孩子就要把针管拽下来,好在朱海飞手疾眼快,及时按住了孩子。“还好,还好,要不白挨一针。”
“小孩子的血管很细,不容易扎进去。手腕上的血管扎不进去时,就找脚上的,脚上的再找不到,就只能找额头上的血管。”
朱海飞是儿科急诊门诊的一名护士,工作4年了,少说给数千名孩子扎过针。
在灯光下,她弯着腰,握着孩子的手一遍又一遍的找血管,周围孩子的哭闹声一点影响不到她。
on call 24小时
这是小儿外科赵启林医生的晚餐,馒头刚吃了一半,就又匆匆的赶赴急诊……
下了门诊,听急诊,然后是会诊,饭就这样一次次被打断。
每周一到两个24小时值班,剩余时间是正常白班,一年365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休班,睡懒觉是很奢侈的事情。
八年来,四五百个这样的无眠夜晚,已是常态 ……
长时间的不规律工作,儿科急诊的医生、护士都养成了“光速”吃饭的习惯。
“我们平常都替换着去吃饭,十多分钟就吃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体力跟不上,是没有办法长时间坚持这样的工作节奏。”儿科急诊护士朱晓楠笑呵呵的说,她还不是最厉害的,院内的很多男医生才牛,一分钟能吃下两个拳头大的包子。
已经过了交接班的时间,但护士朱晓楠还是留下,和值班护士一起配完药。
虽然工作辛苦,但是大家都坚持在岗位上。
“孩子生病,家长是最着急的,恨不得替孩子承受这种痛苦,所以这个时候,也更依赖医护人员,有的时候情绪激动些,我们能理解。”
朱晓楠说,只有相互考虑,将心比心,彼此体谅,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
我们相信原创的力量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健康幸福路上
我们愿意陪您一起认真走下去……
济宁卫生计生新媒体内容合作(长按可复制)
Tele:18678730171
来稿请洽:qlwb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