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4大挑战引人深思

来源: 基层卫生智库/H4China

2017年12月8日,《柳叶刀》杂志发表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团队关于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大型综述性文章。



该文章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经费投入和医保政策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其在“健康中国”宏伟目标指引下发挥好疾病防控“守门人”和民众健康“奠基石”的作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历史上,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在全国传染性疾病等的防控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还通过“赤脚医生”等机制创新引领了全球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超过92万个,医务人员近200万人。


为全面掌握这一庞大而复杂的体系的现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寿院士带领来自阜外医院、北京大学、中山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根特大学的知名学者,突破一般综述性文章的形式——不仅系统查阅了近十年来相关的政府报告和统计年鉴,以及超过9700篇国内外既往研究文献,更深入31个省城乡地区的3602家各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集了人员、财务等10类原始资料,并完成了对2万余名医务人员和超过5万位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数据评价了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与质量。



文章指出,要应对社会不断加重的慢病负担和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仍面临着多方面的重要挑战:


1.我国基层医生数量年均增长5%,但教育培训和执业资质有待完善。此外,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和社保尚不足社会平均水平,而职业倦怠、离职倾向和村医中的老龄化等问题尤为值得关注。


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网络建设已覆盖全国,但信息技术在基层临床服务中的应用依然零星而散在。其中诊疗信息化系统的数据标准化和可互用性普遍不尽如人意,且有待与居民健康档案和慢病管理等数据实现交互和共享。


3. 各地医保对基层诊疗的报销比例普遍高于二三级医院,鼓励患者选择基层机构。尽管如此,在基层较低的报销限额(封顶线)却客观上诱导了到上级医院就诊的行为和不必要的住院需求。这给医疗系统的整合和控费造成了困难。


4. 尽管政府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助每年增加近30%,但仍不足以抵消“收支两条线”和“药品零差率”对其临床收入的影响。这使得一些机构转而增加了不必要的住院诊疗或注射药物使用,或直接削减了其临床服务,进而对诊疗的可及性和效率造成影响。




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对于全民健康的重要意义,将“以基层为重点”作为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之一。新医改的五大重点中就有四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直指基层的需求保障和能力建设,并取得卓越成就。


该综述性文章定量分析了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当下面临的问题以及前期相关政策产生的效果,突出了以下措施的重要性:


1、为基层医务人员建立覆盖线上线下的继续教育平台,并提供退休金等基本保障;


2、建立政府牵头、立足基层、贯穿医联体、联通临床与公卫服务的数据标准和信息系统;


3、通过报销比例、封顶线和起付线的一揽子医保政策,体现基层机构与医院之间、门诊与住院之间的差异,引导患者的就医需求;


4、在贯彻“药品零差率”的同时,试点并评价“医事服务费”等机制对基层临床诊疗服务的激励效果。这将为今后不断深化的医改中的针对性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和证据支持。


明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也正值世界卫生组织基层医疗卫生大会《阿拉木图宣言》发布40周年。在该文章基础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届时将与《柳叶刀》杂志共同发布“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专题报告,汇集来自10个国家(地区)的32位专家,立足多维度政策背景和创新性技术机遇,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和服务的完善提出建议,使其真正成为我国疾病防控的牢固屏障和民众健康的坚实基础,并在全球树立新时期的“中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