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三级医院取消门诊?目前不可能!

来源: 医药人那些事/yiyaodaibiaonaxieshi


12月22日,国家卫计委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广东医改工作成果媒体沟通会,介绍广东医改工作情况和经验并和媒体进行沟通。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段宇飞介绍了广东医改的做法。


其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答说:


去年曾经也有媒体问我,说外省三级医院取消门诊,广东怎么样?我当时回答说目前不可能,因为广州市的所有大医院,每年门诊都破400万,如果一刀切不能看门诊,这些病人去哪里?突然一下子把几千万的门诊分流到基层,以基层目前的服务能力是承受不起的。这就为什么必须要强基层,从医改情况来看,还是有成效的。


要让大医院的门诊量下来,这个路还比较长,可能我们还要有几年的努力,我们希望到2020年可以实现这个要求,因为到那个时候强基层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但现在我们还在路上,我们还需要做前期的努力工作。


此外,再一次明确广东省药品采购将允许各地在省和广州、深圳药品采购平台上采购,鼓励三个平台形成有序良性竞争态势。


以下是发布会部分文字实录(来自中国网报道)


一、围绕“人民健康”一个中心,努力构建广东“健康梦”


一是落实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责任。全省上下建立了强有力的医改领导体制,马兴瑞省长担任省医改领导小组组长,21个地市和121个市(县、区)委书记担任组长。并建立由省政府牵头的广州地区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强化财政投入。近年来,我省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不断增加,全省医疗卫生支出从2009年253亿元增长至2016年112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23.97%。2017年1-11月我省各级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达1161亿元,已超过2016年全年支出水平。


尤其对基层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6年初,省财政统筹安排112亿元实施强基创优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县级公立医院关键设备配置、远程医疗建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县级医院特设岗位等项目。今年1月,再次统筹安排各级财政500亿元,分三年实施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三是完善配套政策措施。2016年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卫生强省的决定》。今年省政府出台《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综合医改32项重点任务,健康广东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医改规划相继出台,制度设计进一步完善。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分级诊疗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会办医、医养结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实施,形成了“1+4+N”政策体系,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四是增强群众获得感。群众就医可及性不断提高,全省96.2%的家庭20分钟内即能到达最近医疗点,城乡居民可以免费享受14类5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逐步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2016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8.12亿人次,约占全国的1/10。


二、坚持“强基层、建高地”两端精准发力,大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立足广东省情,针对基础薄弱的粤东西北地区,优质医疗资源丰富的广深地区,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确立“广深构建医疗卫生高地、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的发展格局。


一是补短板,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医务人员待遇、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分三年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创优行动计划。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基层服务能力建设18个项目如期完成年度任务。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47家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全面启动。升级建设18家县级中医院,改造建设196家县办公立医院。491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4000个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已开工。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今年培训培养全科医生5080名、订单定向本(专)科医生1000名,培训产科医师、助产士、儿科医生1360名。


106家城市三甲医院全面启动优秀人才下基层项目,首批1200多名优秀人才到基层开展服务。培训培养基层医务人员7400余名,新增高级职称卫生技术人员3998人。


落实医院招聘一批,市、县医院储备分流一批,订单订向培养安排一批,城市三甲医院下沉支援一批,开业抽调支持一批,建设区域医学检验、检查、诊断等机构共享一批等“六大措施”,加快推进基层卫生人才储备。


改善医务人员待遇方面,全面落实财政对边远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岗位津贴提标,按编制核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事业费补助、提高村卫生站医生补助标准以及2780个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补助,允许基层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绩效工资总量不予限制。


完善体制机制方面,明确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公益一类单位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明确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两自主一倾斜”政策(可从收支结余部分自主提取不低于60%比例用于增发奖励性绩效工资,自主调整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向临床一线、业务骨干、关键岗位以及支援基层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人员实行“县招县管镇用”。改革完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


此外,我委对全省县域内住院率和患者流向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精准掌握各县(市)患者流向、流出的病种、数量、费用等情况。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实现“一县一策”,“精准帮扶”。


二是建高地,以实施“31611”工程(建设30所高水平医院、100个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打造6大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培育100名医学领军人才和1000名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为重点,落实构建医疗卫生高地行动计划。


今年的60名医学领军人才和600名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已遴选完成,其余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中。新增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6人,国医大师1人,全国名中医4人,省名中医80人,“白求恩奖章”获得者1人。


三、完善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启动综合医改


围绕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今年3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卫生与健康大会,全面启动部署综合医改。


一是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今年7月15日前全省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启动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所减少的合理收入,采取“8:1:1”的补偿方式,合理提高了医疗服务价格。将中央、军队、武警、省属医院价格管理权限下放给属地。


实行“同城同价”、“一院一策”等政策,明确了财政补偿、挂号费并入门诊诊查费、门诊诊查费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等政策。经济欠发达地区公立医院所需财政补偿经费,由省财政予以全额补助。部属、军队、武警医院的补偿资金,先由省财政参照省属医院补偿水平核拨。


监测显示,参与此轮改革的14个市公立医院,改革后比改革前半年的次均门诊费用上升5.5%、次均住院费用下降0.4%;次均门诊药费、住院药费分别下降3.6%和12.7%,药占比分别下降4.2个百分点和3.9个百分点;技术劳务收入占比分别上升3.7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基本达到“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改革要求。


同时,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在深圳、珠海、东莞、中山等市建立公立医院管理中心。深圳、珠海等部分市探索对新设立的医疗机构不再定机构规格。选择省中医院、深圳滨海医院等公立医院作为法人治理结构试点。


在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绩效考评,初步建立起以社会效益、工作效率和质量安全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机制。出台医疗费用控制指标和措施,建立医疗费用公示制度,今年1-11月,全省医疗费用增长率控制在9.94%。


全面启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和医务人员执业环境。63.3%公立医院实行了按病种付费,91%公立医院参加医疗责任险,66.9%公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92.3%公立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86.4%公立医院实现同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47.8%公立医院开展日间手术。


二是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城市和农村因地制宜推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在城市主要推广深圳罗湖经验,农村主要促进“县镇医联体”建设。大力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基层,省二医率先探索网络医院建设,在全省建立近万个接诊点。


依托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组建眼科远程医疗中心,目前20个省级远程医疗中心已与粤东西北地区56个县(市)形成网络;依托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组建广东省病理诊断和医学检验中心,填补了覆盖全省的省级病理诊断和医学检验中心空白。


截至11月13日,全省共组建了349个医联体,其中医疗集团52个,医疗共同体111个,专科联盟106个,远程医疗协作网16个,其他类型64个。


全省163家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工作。各地市申报有成效的医联体59个。目前各市全部出台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方案,分级诊疗秩序初步形成。


2017年1-10月,全省县域内住院率已达80.5%,比2016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省有13个地级市市域内住院率高于90%。


三是全面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医保支付方式分类改革加快推进,各市已基本建立总额管理,普通门诊费用以按人头付费为主,住院费用以按病种、按服务单元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今年起,在全省全面开展按病种分值付费,要求各市2017年底前按病种分值付费的病种数不少于1000种。


将日间手术和符合条件的门诊特定病种纳入按病种收付费范围,参保人住院手术前在同一医疗机构的门诊必需检查费用可纳入当次按病种付费结算范围。推广罗湖医疗集团做法,建立医保“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医疗机构加强管理、控制成本、提高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医疗服务模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此外,大力推进医保管理体制改革,组建了省医保基金管理中心,整合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相关规范和组织实施有关职能。在中山、东莞、珠海3个市开展医保基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研究推动医保省级统筹,增强医保基金统筹共济能力。


四是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实行分类签约、有偿签约、差别化签约,家庭医生团队激励机制同时建立。


出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收付费、团队职责分工指引及运作流程、绩效评价、家庭病床及临终关怀工作指引等系列配套政策和规范性管理文件,开展为期六年的家庭医生团队滚雪球培训项目。


21个地市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7个地市出台了以服务包为基础路径的签约服务收付费标准,开始有偿签约服务。截止12月14日,我省全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为41.45%,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为63.36%。


五是大力推广药品集团采购(GPO)。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尝试“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药品集团采购模式,预计全年可节省药品费用15.37亿元。


国务院医改办对深圳市GPO采购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是现代健康服务业的新业态、是新型的药品集中采购运营商,要尽快探索建立起GPO中国标准,加快推广深圳GPO做法。


我省将GPO做法推广到广州,正在抓紧制订实施方案。同时,允许各地在省和广州、深圳药品采购平台上采购,鼓励三个平台形成有序良性竞争态势。


六是大力发展社会办医。简化行政审批、放宽机构准入、实行医保同等对待,落实社会办医的税收、财政、收费、用地、投融资等保障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办医。全省民营医院占比从2009年的25.6%提高到2016年的44.5%。


放开医师多点执业,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医师及护士第一执业地点报备制、省域注册有效制、多点执业注册网络备案制,推动医务人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


医养结合协作机制更加健全,东莞、江门、广州、深圳4个国家级试点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中医药健康服务、三方服务、生物医药工程等健康服务新业态加快发展。


七是大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出台实施广东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推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


推进中医“治未病 ”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实施《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率先立法保护道地中药材资源。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17年12月,我省1416个中医馆建设扎实推进。


截止2016年12月31号,我省99.7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9.57%的乡镇卫生院、95.8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0.1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相关指标考核居全国前列。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