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联合体”的建设,其实还是在优化和推进“分级诊疗”的落地。
谈到“分级诊疗”,其实早在2011年起就开始在上海、北京进行试点。2015年国家又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5]70号)。意见要求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要逐步完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机构作用;到2020年建成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运”的分级诊疗制度。
虽然国家一直在努力地推行,但实际情况是,过去了这么多年依然是大河充盈小河水干,老百姓还是挤破头往大医院去,甚至一个小感冒在医院排队等待、宁可自行到家附近的零售药店自行购药,也不愿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舒服地治疗。究其原因,之前的“分级诊疗”只是个类行政制度,虽然制定了“基层首诊”的分级制度,但包括专家、医疗技术、服务水平等在内的医疗资源并未合理配置,依然集中在大医院的核心圈而未真正辐射到基层医疗机构,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分级诊疗。
“医疗联合体建设”的推进,可以预见能够解决医疗资源共享和分配问题,真正将“分级诊疗”落地。
建设专家资源共享是根本
据调查,患者看病选择医院最注重的首要问题就是专家,但现实是大牌专家一定是在大牌医院,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有足够的门诊量支撑起病理研究、成就专家。所以患者的诊病是本着专家去的,甚至凌晨开始排队挂号、从黄牛处买号也不足惜。这种风气的形成,也与每个患者无论大小病都迷信专家有关。比如,本来只是个感冒、头痛、发烧的普通毛病,完全可以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但是为什么不去呢?答案是明确的,因为没有专家,因为服务水平远不及大医院。
除了专家资源外,医疗技术人员的调配也是很重要的。之前受薪资待遇、技能提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医疗技术人员是不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在医疗联合体建设推动下,资源是共享的,也是统筹配备的,之前受困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可以极大的调动医疗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因此,在“医疗联合体”的建设和推进中,专家是否能够真正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定时定点地走进“联合体”中的基层医疗机构,相关的医疗技术人员是否能够帮助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治水平和服务技能成为关键。
检测大数据共享是支撑
看病治疗,仪器检测一直以来都是医生诊治的重要参考试,但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仪器检测结果不是所有的医疗机构都互相认可的,即使认可也仅限于相片和检查结论,而不能以第一手数据和图像再进行细致分析,所以也就出现了重复检查、重复花费。
“医疗联合体”的建设,希望可以解决这一事关百姓健康和花销的民生问题。其实在大数据推行的当下,这个问题的实现没有难度。早在2015年9月5日,国务院正式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就已明确提出,要构建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建设覆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计划生育和综合管理业务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而在“医联体”建设的资源共享中,反而更容易实现。
零售企业做好服务
分级诊疗最大的好处众所周知,同时再通过将医疗、医保等捆邦在一起,势必大大增强对患者的向心力。因此,之前因为“社区基层医疗”诊疗服务跟不上,跟踪服务不细致等原因,患者会在后续的治疗中自行到零售药店购药治疗。
但随着“医疗联合体”的建设,将分给诊疗真正落地,对于零售药店而言或许会形成冲击,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消费者对OTC药品的选择,这将是一种很大的潜在风险,所以零售药店提前通过升级服务扎好篱笆就很重要了。
那么,怎么来扎这个篱笆呢?当然是通过服务主动出击,加强会员顾客数据库的建设,研究好医药分开的相关政策,加强对会员顾客尤其是慢病顾客的购药全过程服务。
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讲,真正的服务是从商品的购买开始的,由于购买了所需商品,才有了后续的指导、跟踪等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是OTC营销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促使重复购买、带动周围顾客购买、平息抱怨、增加顾客忠诚度,形成为消费者解决用药、健康、养生等方面的整体方案,更可促进顾客的稳定性,成为忠实顾客,这样一来也同样可以对顾客形成良好的向心力。
到时真正形成了以此为竞争态势,迎势促进自身发展,就不会有什么担忧的了。当然,“医疗联合体”的推行和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但完全是可预可期的。让我们共同乐见所成地关注“医疗联合体”的建设,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医疗大事中,实现人民满意、政府满意、医疗技术人员满意的民心工程。
( 来源: 医药经济报 , 本公众号欢迎原创文章投稿,投稿邮箱:285440969@qq.com)
- END -
广告链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