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最终是为了让人‘生得优、活得长、不得病、少得病、病得晚、提高生命质量’,让自己成为健康第一责任人。”12月8日,在榆次区东阳镇庞志村举行的“健康榆次在行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榆次区副区长李军做如是表述。
通过打造健康大院、制定健康规划、建立“健康银行”等创新性的举措,为群众提供涵盖预防、急病、慢病、康复、养老等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立足服务群众“大健康”理念,榆次区以东阳镇为试点,打造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服务模式。
家庭签约“1+1+1+X”
为群众健康“守门”
“您这是风寒感冒,饮食要清淡,不要吃辛辣油腻的,注意保暖,要保证充足的睡眠。”8日,在庞志村村委会,榆次区医疗集团人民医院综合内科主治医师曹翠萍再三叮嘱一位就医的村民。
曹翠萍是榆次区医疗集团家庭签约服务团队第十六团队的负责人。她的团队一共9人,除去熟悉各村情况的计生员和村干部各一名外,还有免疫、妇幼、慢病管理、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人士。这个9人团队的服务范围为庞志村、车辋村、德音村、西阳村4个村。每周四,曹翠萍会带着她的队员们进村入户,为村民们提供健康服务。
这样的团队在榆次区有61支,服务范围为全区272个行政村。团队长由医疗集团三级、二级医院的医师担任,负责技术支持、指导、协调会诊、联系上转等工作;村计生服务员和村医是每个团队的“标配”,其中计生服务员担任副团队长,负责宣传发动、带队入户、组织协调及日常计生服务工作;团队成员包括乡卫生院医师、护士、公卫人员和乡村医生等,另外还有1名有特色专业人士,如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康复师等,体现了团队在功能方面的完备。
通过组建家庭签约服务团队,实现了对现有优质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以东阳镇为例,全镇有30400人口,但镇卫生院只有7名注册医师,卫生室只有21名村医,平均每4343人保有一名医师,每1447人保有一名村医。实行家庭签约服务后,每785人保有一名医护人员,集约效果明显显现;从质量上看,因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医师的加入,提高了农村医疗水平。
针对家庭签约服务团队,榆次区制定了细致的服务内容,要求实现“五全制”精准服务:一是服务信息全方位,包括医疗数据信息、人口数据信息和全员人口数据信息;二是服务项目全周期,包括婚姻证明登记、免费婚前检查、孕前优先检查、增补叶酸、孕前随访、孕前保健、产后随访以及诊断治疗、康复理疗、会诊转诊、临终关怀等;三是服务方式全天候,包括防病减病教育干预、体检建档、入户随访、重点跟踪等;四是服务人群全过程,包括计生失独伤残家庭、计生独生子女户、计生双女户、五保户、低保户,0至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残疾人,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脑血管病、冠心病、结核病、癌症患者管理,以及一般人群预防性体检等;五是服务保障全层面,包括医疗服务、公卫服务、计生服务、奖励扶持、家庭发展、大病救助、特困帮扶等。
“服务特别周到,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们。”身患尿毒症的乔美容告诉记者,自患病后家庭医生定期去家里访视,进行体检,调整治疗方案,给予她全方位的关心。
为所服务的家庭提供不同角度的健康检测、分析、评估、咨询、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服务, 61支服务团队充分发挥了“健康守门人”作用。
“健康档案”
管理老年人健康
胡润虎,79岁,阴虚质,建议低脂、少盐、少糖;赵明仙,77岁,血瘀质,建议多食木耳、茄子、胡萝卜……在庞志村日间照料中心餐厅,中医常见体质被做成画框悬挂于墙,18名入住老人的信息卡片被对应放在相应的画框下。
庞志村村卫生所的档案柜里摆满一排排的档案。村里的每个人都需要完成一次中医体质辨识,并记入健康档案。这是榆次区卫计局公共卫生服务中要求的一项中医服务内容。“不是记入档案后就完了,我们会制定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服务。针对60岁以上的老人,专门制定了‘关爱老人’健康手册。记录老人的体质状况,就医情况,并进行体质健康饮食指导和运动指导。”东阳镇分管卫生计生工作的副镇长王飞介绍。
对村民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的决策,源于对东阳镇一组统计数据的分析:全镇慢性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6%;全镇(半)失能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1%,占大病死亡人数的25%;癌症死亡人数占死亡人数的17.1%,占大病人数的48%。慢性、癌症人数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但(半)失能比例高出全国水平40倍,其中庞志村更是高出全国水平70.5倍。
如果可以排除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是造成老人慢病致残、致癌的重要原因。为此,东阳镇以中医体质辨识为依据,把中医体质辨识延伸到健康处方层面,精准到每个个体,着力控制从健康向亚健康、从亚健康向疾病的转化。
“经过半年的调养,精神了,吃饭多了,汗少了,感冒的次数也减少了。”今年65岁的赵春喜老人告诉记者,以前他常年精神不振,说话少气无力,食欲不振,动辄出汗,经常头晕目眩,三天两头感冒。家庭医生通过中医体质辨识认定他为气虚体质,在对他进行中医药调养、穴位保健的同时,对他的饮食、情绪、起居、运动给出合适的建议。如今,老人已由气虚体质转变为平和体质。
“健康银行”
储存“健康服务”
63岁的董花只老人是东阳镇车辋村人。四年前老人突发脑溢血,之后只能卧病在床,不能说话也不能坐、站。她天天以泪洗面,孩子们每天围着老母亲转,可仍然没办法让老人高兴起来。
看到董花只这样,老姐妹席桂桃、刘俊英、秦鸿珠很难过。经过商量,她们决定组成一个互助小组。之后,三个人天天到董花只家报到,开导、劝解她,学习护理知识照顾她。董花只虽幽居在家,却知天下事,村里的家长里短、趣闻逸事都由三个老姐妹讲给她听。持续的关怀,让董花只从不会说话到吐字不清、从吐字不清到能够与人交流;从不会坐到坐起来再到站起来、走起来;从天天以泪洗面到笑声不绝于耳。老人卧床四年,身上没有起过半点褥疮,没有穿过一天脏衣服。
三个老姐妹的帮助,不只将董花只从病床上搀了起来,更将全家人从痛苦的泥淖中挣脱出来。董花只的子女说:“多亏了妈妈的老姐妹们。”
在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如何让更多失能、半失能老人得到更好的照料?如何让这些曾经悉心照料过别人的好心人,也得到相应的帮助?
对此,榆次区创新性地开创了“健康银行”。将学习过护理、急救等医疗常识的人组成志愿者队伍,由卫生计生服务室统一管理、培训。有人需要服务时提出申请,由计生服务员记录服务时间、次数、项目,作为“健康储蓄”。 等到志愿者及其亲人需要帮助时就能提取这笔“健康储蓄”,接受免费服务。
“趁自己现在手脚灵便多帮助别人。将来老了,万一儿女们不方便,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照料,挺好的。”采访中,志愿者们这样说。
目前,榆次区仅东阳镇就有736名残疾人,60岁以上老人5925名,其中(半)失能老人483人。在日间照料中心床位有限、照护能力严重不足,而家庭照护又存在专业性不强、粗放式管理的现状下,“健康银行”很好地解决了失能弱势群体的生活照料问题。
“儿女不在身边,爱娃就像我的女儿一样。要不是她,恐怕我病了也没有人管。”庞志村91岁的贺美荣老人虽有一儿一女,但儿子常年出车,女儿因车祸失去双腿,老人一人在村里独居。从2010年开始,“健康银行”志愿者、计生服务员薜爱娃帮老人买菜、做饭、做家务,遇到节假日还会带老人回家改善生活,不仅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她的生命。
榆次区综合统筹医疗健康资源,打破部门、单位分割,把计生、妇幼、防疫、医疗、公卫、家庭医生签约以及健康文化、健康行动融于一体,通过卫计融合、医养结合、上下联合、基层组合,形成了覆盖城乡、覆盖群众生命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健康服务大共享的惠民之花即将盛开在古老的魏榆大地。
“大健康”目标清晰、举措得力,城乡居民健康生活必将实现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