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疝是由于腹壁切口的筋膜和(或)肌层未能完全愈合,在腹内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疝。在查体中可触及或影像学检查中可发现切口下的腹壁肌肉筋膜缺损,缺损处可伴有或不伴有腹腔内脏器的突出。
一般知识
腹壁切口疝的主要症状是腹壁切口处逐渐膨隆,有肿块出现。肿块通常在站立或用力时更为明显,平卧休息则缩小或消失。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伴食欲减退、恶心、便秘、腹部隐痛等表现。多数切口疝无完整疝囊,疝内容物常可与腹膜外腹壁组织粘连而成为难复性疝,有时还伴有不全性肠梗阻。
检查时可见切口瘢痕处肿块,小者直径数厘米,大者可达10~20cm,甚至更大。肿块复位后,多数能触到腹肌裂开所形成的疝环边缘。切口疝的疝环一般比较宽大,很少发生嵌顿。
大多数切口疝通过临床表现及查体即可明确诊断,对于小而隐匿的切口疝可采用B超和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立诊断。CT或MRI除了可以清楚地显示腹壁缺损的位置、大小、疝内容物其与腹内脏器的关系外,还可用于计算疝囊容积和腹腔容积、评价腹壁的强度与弹性,有助于临床治疗。
治疗措施
腹壁切口疝一经发生,不能自愈。由于腹内压的存在,切口疝有随着病程和年龄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因此,所有切口疝病人均需采取积极治疗措施。
1.手术治疗
1)单纯缝合修补。适用于小切口疝(腹壁缺损<4cm)。推荐使用不吸收缝线,以长期维持张力和强度。
2)使用材料的加强修补。适用于中等度或以上的切口疝病人(腹壁缺损≥4cm)。所谓使用材料的加强修补是指在修补过程中,先缝合关闭腹壁的缺损,在此基础上,再用修补材料放置在缺损部位并超过两侧(3~5cm)以产生加强和维持腹壁张力的作用。依据修补材料在加强时所放置的层次,可分为:(1)腹壁肌肉前放置(onlay/overlay)。(2)腹壁肌肉后(或腹膜前间隙)放置(sublay)。(3)腹膜腔内放置(IPOM/underlay)。腹腔镜下切口疝修补大部分属这类方法。
3)常规修补手术。即开放手术,使用材料加强多以onlay和sublay方法修补。
4) 腔镜修补手术。使用材料加强多以IPOM方法。
5) 杂交修补手术。以常规和腹腔镜技术相结合进行修补。
6) 组织结构分离技术(component separation technique, CST)。通过腹壁肌肉的分离和滑行来覆盖腹壁缺损。在此基础上往往还需用修补材料进行加强修补。这一技术是针对前腹壁中央区域缺损病人。
2.非手术治疗
不宜手术或暂不宜手术的病人,采用适当的腹带包扎以限制切口疝的增大和发展。
预防保健
1.腹部手术前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改善营养,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高血糖、凝血功能异常,停止使用激素类药物等措施去除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治疗和控制排尿困难、便秘、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等导致腹内压增高的疾病。肥胖患者在择期手术前应减轻体重。
2.在保证术野显露良好的情况下酌情选择适当手术切口。横切口的切口疝发生率远低于直切口,故术中不影响手术操作及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横向切口更为合理。尽量避开多次手术的切口及有腹壁损伤的切口。
3.术中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切口积液及感染。切口缝合前创面应彻底止血,严密缝合,不残留死腔,防止积液。对切口易渗血或皮下脂肪肥厚的肥胖患者,可行皮下置橡皮片引流,术后24~36h拔除。腹腔引流管宜不经过切口而另戳孔引出,留置时间不宜过长。
4. 良好的麻醉及肌肉松弛状态下缝合切口,避免麻醉效果欠佳强行拉拢缝合。切口缝合时应解剖层次清楚,准确对合,缝合方式得当。切口缝合边距不能太小,不应
5. 术后应防止肺部感染,保持大便通畅,及时处理腹胀,以减少切口张力。常规应用腹带保护切口。
文/腹腔镜、腹壁疝外科 艾克拜尔·艾力
赛甫丁·艾比布拉
编辑、排版/田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