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冬至
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等,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
冬至 12月22日
滋阴补肾 驱寒护阳
一年24个节气,每个节气15天前后。我国将五天称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作相应,叫“候应”。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
一候蚯蚓结;
二候麋角解;
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节气民俗
祈福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贺冬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
《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这是因为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可见,冬至前后人们开始进补是最好时间。
保健专家提醒:冬至到小寒、大寒期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因此,朋友们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感冒等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起居调养|运动调养|饮食调养|
▼
冬令气候趋寒,天地阳气潜藏,应之人体,冬季亦为人体养精蓄锐的最佳时段。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有晨练习惯的人群应注意,晨练时间不宜过早,以免诱发呼吸道及脑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复发。
|起居调养|运动调养|饮食调养|
▼
正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于温暖,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冬季运动应以静态运动为主,应避免高强度运动,否则会使阴津和阳气丢失,不利于闭藏,还容易感受风邪,尤其是女性,以及阳虚、血瘀体质者要特别小心。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方式,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佳,锻炼者应以强度适中的运动为主,让身体发热或微微出汗即可。
运动时,要选择在向阳的地方进行,如操场、运动场等,早上运动不宜过早,要等日出见阳光后才运动,以防阴气太重损伤阳气。因为冬季天气寒冷,晨练过早容易使人体受寒冷空气刺激,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起居调养|运动调养|饮食调养|
▼
冬季是健康“储蓄”的最好季节。冬季闭藏,万物休整,神志深藏于内。人在这时只要顺应这一时令,遵循“冬藏”养生之道,做到多“储蓄”、少“透支”,就能健康长寿。中国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
在冬季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会让大家接受。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
①温补类食物:龙眼肉、荔枝、饴糖、扁豆、山楂、胡桃等
②平补类食物: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银耳等
③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等
冬至时节,应多吃蔬菜,适当增加动物内脏、瘦肉类、鱼类、蛋类等食品。还可多吃甲鱼、羊肉、木耳、坚果等食品,这些食品不但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
节令美食
羊肉炖萝卜汤
羊肉炖萝卜
益气补虚
温中暖下
原料:白萝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白萝卜、羊肉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入适量清水将羊肉入锅,开锅后五六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冬季气候寒冷,万物敛藏,进补最宜。宜用温补肾阳、益精填髓的中药。常用药物有当归、肉桂、鹿茸、冬虫夏草、核桃仁、菟丝子、肉苁蓉、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干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