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定期监测血糖,可以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是否理想以及相关治疗是否有效,并为调整饮食或用药提供依据。
但不少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监测时,由于对一些细节问题认识不够或陷入监测误区,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不可靠。因此,今天康大夫就来给大家盘点血糖监测时,最容易遇到的8大误区。
误区一:
监测前暂停降糖药
很多糖友误认为停用药物后进行血糖检查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无论是化验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糖尿病患者都不宜停药。因为化验的目的,就是了解患者在药物治疗情况下的血糖控制情况,擅自停药非但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病情,反而会造成血糖波动而导致病情加重。
误区二:
检查前一天故意少吃
有些患者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血糖检查结果,有意识地在检查前节食,其实这样测得的空腹血糖结果不能代表平常状态下的真实血糖水平。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如实按照检查的规章制度监测血糖,检测前应像平常一样进餐、不剧烈运动、不抽烟、不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等,这样再来分析检查结果才真实可信。
误区三:
打完胰岛素后再抽血
有些需要餐前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患者,在去医院进行某些项目的空腹抽血化验前,还和平常一样,提前注射了胰岛素,然后再去医院抽血,这样做其实很危险。
因为来医院途中以及在医院排队等候抽血这段时间,往往人多而无法控制时间长短,如果不能在半小时内完成抽血,势必要推迟进餐时间,这样很容易因进餐延迟而发生低血糖。
所以,糖尿病患者可随身携带胰岛素笔,在医院抽完血之后,立即注射胰岛素,然后及时进餐。
误区四:
认为不吃早餐就是空腹
严格地讲,只有过夜禁食8~12个小时后并于次日早晨8点之前釆血所测得的血糖才算是空腹血糖。超过12小时的超空腹状态以及午餐前、晚餐前的血糖都不能称之为空腹血糖,其结果可能因空腹时间太久而偏低,当然也可能偏高(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即苏木吉反应)。
因此测空腹血糖,空腹时间尽量不超过12小时,不能以是否吃早餐来界定。
误区五:
空腹血糖高,擅自加大药量
导致空腹高血糖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由于头天晚上降糖药(或胰岛素)用量不足所致,另一种也可能是由于药物过量,夜间低血糖后反跳性高血糖所致。
虽然都是空腹血糖高,但两者的临床处理却截然不同,前一种情况需要增加降糖药用量,而后一种情况则需要减少降糖药用量。
因此,对于空腹血糖高的患者,一定要加测夜间(凌晨)血糖,以明确究竟是何种原因引起的高血糖。如果贸然增加药量的话,很可能导致夜间低血糖加重,甚至会出现意外。
误区六:
以为餐后2小时血糖=饭后2小时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指从吃第一口饭算起,到2小时采血所测的血糖值,但不少患者错误认为是从进餐结束后才开始计时。正常情况下,餐后0.5~1小时血糖升至最高,餐后2小时血糖应基本回落至餐前空腹水平。
误区七:
只测空腹血糖
许多糖尿病患者存在只重视空腹血糖而忽视餐后血糖的问题。事实上,一天当中的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两部分,由于人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餐后的状态(指进餐4~6小时以内),故餐后血糖对全天总体血糖的贡献更大。
糖尿病发病时往往是餐后血糖首先升高,而后才出现空腹血糖升高。与空腹高血糖相比,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尤其是心血管并发症)关系更为密切,危害更加严重。
误区八:
监测跟着感觉走
由于糖友个体情况不同,自我感觉上也有差异。所以,很多时候,血糖高低与自我感觉并不完全一致,自觉感觉的症状轻重不能够完全代表患者疾病的真实情况。
特别是一些老年患者,尽管血糖很高,但症状却不明显,如果仅凭感觉而不去进行有规律的监测的话,这种高血糖状态就很可能被忽略并失去有效控制,从而使得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
小贴士
糖尿病改善的“五架马车”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将糖尿病教育、药物改善、饮食改善、运动改善和血糖监测形象地称为糖尿病改善的五驾马车,正确驾御五驾马车就能使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稳定。
糖尿病教育:糖尿病是终生性疾病,因此患者及其亲属接受必要的糖尿病知识教育是非常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
药物改善:包括口服药物改善和胰岛素改善,但是血糖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追求平稳。
饮食改善:这点是糖尿病改善的基础,重点是限制饮食中总热量的摄入,使体重减轻并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
运动改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除注意尽量有规律外,还需掌握与饮食、药物改善保持平衡。
血糖监测:没有血糖监测,所有改善将只有在黑暗中摸索,因为你无法知道血糖是否正常。
来源:健康安徽
网址:www.thxyy.com
微信号:ahthx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