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看病的代表不是好代表,因为和医生想的不一样

来源: 医药培训圈/yiyaopx


专于医药行业,擅长培训咨询

 我们一直关注您的感受



初入一个行当,

最重要的就是学会这个行当的“行话”。


和大夫打交道,

建议您了解大夫的“客户”——病人。


病人是怎么想自己的?

病人是怎么想大夫的?



冯唐说虽然不做医生很多年了,隔三差五还是有很多朋友问他各种医学问题,寻求诊疗建议,寻找靠谱专家。长时间冷眼旁观,看到求医的一些普遍误区,也访谈了几拨儿医生朋友,问他们最不喜欢的病人都什么样儿,他们说了些平时打死都不会说的真心话。特总结归纳在中国看病常识如下:


1


要尊重大自然的治愈能力,要相信自身的康复潜能


尽管科技高速进步,如今最好的医生能做也只是:偶尔治愈,常常缓解,总能安慰。自然伟大,人类百分之八十的不舒服会自愈,我们要学会适度耐心等待。人体伟大,最好的药是自己的灵与肉,多数的小伤痛和低烧睡一两个好觉儿也就好了。所以有一点点不舒服,在排除了心梗、中风、胰腺炎、阑尾炎等等急重症之后(当然,如果较真儿,这个急症单子因人而异,需要您信任的全科医生帮您确定),不要马上就往医院跑,多喝水,多休息,放下手机,放下心中那些似乎放不下的所谓大事儿,等等看,看症状是否缓解。这条也适用于儿童,儿童的自愈能力往往强于成人。


2


请遵从医嘱


看医生之后,治疗失败的最大原因是不遵从医嘱。一旦开始吃抗生素,吃满医生要求的天数。一旦开始吃降压药,按照医生说的剂量和频次吃。身边惨痛的例子太多了,不一一列举了。


3


不要总觉得自己的病没好


如果纯从挣钱的角度看,女人和小孩儿是最好的病人。女人总觉得病根儿没除干净,还在自己的身体里,像阶级敌人一样顽固,自己孩子的病更是。男人相反,总觉得自己没病,几乎唯一的例外是得了性病之后,总觉得自己尿急、尿频、尿痛。这种心态遇上好医生,给好医生添麻烦,遇上坏医生,给坏医生过度医疗的机会。


4


自学一点基本的医学知识


常见的常识错误包括:乳房不舒服去看妇产科(应该去看乳腺外科),MRI有辐射(其实没有),妇产科男医生没有好的(其实有的,就像很多优秀的厨师和裁缝是男的)等等。如果想系统学习,建议看一本《内科学》教材和一本《外科学》教材。如果不想花那么多时间,建议经常看看微信公众号东单九号院发布的靠谱的医学科普文章和医药培训圈上面的医生手摘。


5


不要过度迷信名医


现代医学的分科很细,院士或者主委级别的医生也只是他们那些细分领域的大专家,那些细分领域之外,他们可能不如某些副教授或者主治医。复杂手术需要很强体力和心力,如果有选择,还是别把自己的肉身交给太高龄的医生,哪怕他名满天下。



6


适度闭嘴,把问诊的主导权交给医生


“最烦的是,上来就滔滔不绝,不得要领,医生忍无可忍插句话或者提醒一下时还指责你不让她说话。”


7


不要过分激动,淡定,慢慢在医生的引导下阐述自己的病情


“上来就哭哭啼啼求救,你什么都不告诉我,我问你,你也不回答,我怎么救你?”


8


不要认为可以通过国内搜索引擎和阅读而成为某个病种的大专家


医生问诊的时间有限,不要让他花在更正你对某些医学知识的误解,更不要让他花在教你如何做诊治。多问问:这个异常意味着什么?问题严重吗?我有哪些选择?利弊是什么?我该如何选?这么选有什么可能的风险?有什么办法可以降低这种风险?另外,中药也是药,中医也是一门学问,植物药也要面对土壤、水、空气中可能的污染,不建议有事儿没事儿自己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学和百度找药吃。


9


不要强索医生的手机号码,不要强加医生的微信


医生有权不把某个病人当成亲朋好友,也有权在诊疗之外的时间不回复你的问题。


10


不要觉得医生都是骗子


尽管有个别医生的确是骗子,然而已经选择了某个医生来看病,还是先选择相信他吧。也要相信他,如果他是个好医生,如果他处理不好你的病情,他会帮你找到更合适的医生。再有,既然选择了某个医生,就不要逼着他帮你证明他比其他医生更好。“‘大夫,某某医院的某某专家怎么样?’哇靠,你如果觉得他好,你来找我干嘛?”




医生不是万能的,

病也不是都能被治愈的。

信任是看病的基础。


在这个诚信不足的就医环境里,

我们最好的就医方式还是谨慎地选择相信医生


做代表是不是也要这样呢?



冯唐的一句“我们最好的就医方式还是谨慎地选择相信医生。”道出了医生对病人的心声,在医生看来,你(病人)都不能相信我,那又何必来找我看病呢?


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不时有媒体报道暴力伤医事件,医药培训圈公众号也转载过几次,很多医生在执业过程中如履薄冰。而这些冲突很大程度上源于医患关系的异化。在医院里,常常能听到患者对医生说:“花多少钱都行,只要能把病治好了”、“我们可是花了钱的,如果孩子治不好,我跟你没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医患关系已经异化为消费关系。


那么,医患关系只是简单的消费关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医疗虽然属于服务行业,但它是一项特殊的服务,不能以简单的金钱交易来衡量它。而我国医患关系中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人们把医疗服务简单地解读为“花钱看病”的消费关系。(更多类似文章,请关注公众号医药培训圈)


随着医院逐渐市场化,很多患者都认为,到医院花钱看病也是一种消费行为。像其他服务行业一样,患者就是消费者,医生治不好病,必须赔钱偿命。这种想法看似是患者消费意识的觉醒,其实是对医疗服务的一种误解。如果说这世上唯独有一样不能用来交易,那就是生命。金钱买不来健康的身体,也无法使医生将油尽灯枯的患者从生死线拉回。医生不是神,医学有边界。如果把看病当成金钱交易,这不仅是对医生行业的曲解,更是对生命的亵渎。


除此之外,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人们一种错觉:医生能战胜疾病,人类能超越生死。一方面,医生陷入了技术崇拜,盲目追求高端医疗,导致医疗费用不断飙升;另一方面,患者过度相信医学神话,不惜代价地寻找特效药。当结果不尽如人意时,患者就会将这些怒火一股脑撒到医生身上,而不管是否还有生老病死的规律。


尤其是如果不幸发生了医疗事故,患者家属轻则医闹、把医生和医院告上法庭;重则大打出手后再索要大额赔偿。可见,市场经济下,医生和患者的消费关系多么不堪一击。


在英国牛津的一所医院里张贴着一张“零容忍”的公告:“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的员工仍会为你尽最大努力。所以,请用体面和尊重的方式对待他们。对员工使用暴力是不被容忍的。我们不希望员工遭受任何形式的语言侮辱、威胁和袭击。英国对施加在医务人员身上的暴力行为零容忍,反映了人们对于医生这个神圣职业的尊重,因为尊重医生就是尊重至高无上的生命。


为了使医患关系回归质朴、和谐,患者应重新认识医疗的本质,了解医生在诊治过程中的作用。人们应当尊重医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而不是把医生当做“服务员”呼来喝去。而医生也当脱离盲目的技术崇拜,将医学的重点放在患者身上,给予他们帮助和安慰。就像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所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行医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使命。



来源:无界进修



上篇:  AZ I 让老板不再埋怨的核心销售技巧

               

              视频 | GSK国外代表工作场景

         

 推荐:   SOP | 如何开好一场科室会?

               

              明年的科会是什么样子的?


               主任最想告诉代表的16句话


进入代表讨论群→请加小助理微信号:xue21606


浏览往期销售或者管理类课程PPT请猛戳  平台学习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