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医保新政落地半月,如果你还有疑问看这里
2018年1月1日,《内江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正式施行,原新农合与城镇基本医保并轨,全市统一实行“一制两档”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险。
2018年1月5日,内江市原新农合医保信息系统与城镇基本医保信息系统按照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完成升级转换,正式开始缴费参保、刷卡购药、就医结算。
至今,新政策实施已过去多日,
实施情况怎么样?
市民群众、医疗机构反响如何?
江小弟就此进行走访调查。
参保对象:
持卡即可就医,实时结算住院费
新的医保政策,破除了城乡壁垒,农村居民也可以像城镇居民一样,持卡即可就医,实时结算住院费。
1月12日当天,家住威远县连界镇中峰村的村民周宗炳尝到了“政策甜头”。1月6日凌晨,他因患右侧腹股沟嵌顿疝转诊至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住院6天共花费手术费、治疗费等
共计16259.41元
结算时
通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报销
-7389.02元
再通过大病保险报销
-15.62元
最终周宗炳个人支付了8854.77元
与原新农合政策相比,其报销比例提高了10%,药品目录种类大幅度扩大,自负比例降至了10%。
医疗机构:
患者就医更便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报销比例是多少?起付线变了没有?怎样缴费参保?”连日来,江小弟看到,内江市各大医院医保办大厅秩序井然,对于患者及家属们关心的问题,医保办的工作人员正耐心细致地回答。同时,市医疗保险管理局的干部职工,奔走在各大医院,第一时间给予居民群众政策宣传和权威回应。
从事多年医保办工作的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医保办主任曾宏玲分析说,新的医保政策对原新农合患者而言,流程更优化,就医更便捷。
以前新农合患者住院报账需要身份证和新农合本,不少新农合患者没有同时携带的习惯,导致跑冤枉路甚至无法报销;现在只需要持一张社保卡,只要符合分级诊疗政策,就可以直接刷卡入院。
原有医保政策弊端:
以前新农合缴费参保往往是以一个家庭一个村为单位,等到大家都交齐后,再层层上交,统一入网,之后才能报销。其间,有的长达三四个月,系统内没有新农合患者的信息,医院不确定能不能报销,患者不得不垫付80%甚至全部费用,给经济困难的患者及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马上缴费参保马上就可以享受待遇,减轻了患者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如何把这些新的医保政策带来的实惠宣传到广大患者中去?如何实施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
作为医疗机构,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积极行动:
制作并悬挂宣传横幅,营造浓厚氛围;印制宣传资料,发放至每一个科室和医护人员手中,组织职工进行培训,掀起学习热潮;在学懂弄通的基础上,广泛向临床患者及家属进行宣传;积极主动帮助患者通过手机APP缴费参保。
曾宏玲认为,实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资源等成本,有利于大幅度减少医保办的工作量。以前医保政策不统一,医保办工作人员需要同时熟记各种医保政策,而且市内各县区的医保政策还有差异,十分复杂,有时就连非常熟悉政策的工作人员也要记混,得打电话向各县区医保局咨询核实。而现在城乡并轨,城乡居民都是按照统一的药品目录、报销比例、起付标准结算,他们只需要熟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这一个政策,大大降低了工作繁琐程度,也减轻了他们的工作压力。
部门回应:
政策实现“六统一”,城乡待遇无差异
新旧政策到底差别在哪里?
广大农村居民的实惠点在哪里?
江小弟从内江市医疗保险管理局政策咨询宣教科了解到,主要在于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六统一”。
过去,城镇基本医疗药品目录种类为2404个,新农合药品1800个,城镇基本医疗药品目录有但新农合目录中无的有792个。
现在,内江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直接使用《四川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药品种类达到近2800个。
过去,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诊疗项目的自负比例为10%,新农合支付部分诊疗项目的自负比例为40%。
现在,内江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诊疗项目自负比例统一调整为10%,进一步保障参保人员的待遇。
过去,新农合的门诊统筹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140元或150元,且只能在辖区内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购药。
现在,内江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待遇标准统一调整为每人每年150元,且可在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刷卡购药。
过去,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二档起付金的以医院级别确定,新农合的起付金按统筹地区确定,由于医疗机构均按级别确定的物价收费标准,而在统筹地区的医疗机构存在级别不同,这样会导致不同物价收费标准的医疗机构起付金一致,缺乏一定的公平性。
现在,内江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统一按医院级别确定起付金。标准调整为:三级甲等医疗机构1000元、三级乙等医疗机构600元、二级医疗机构400元、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200元。
过去,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二档和新农合的报销比例差异在5%-10%之间。
现在,内江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标准调整为:三级甲等医疗机构60%、三级乙等医疗机构70%、二级医疗机构75%、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