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命名规律,中药轻松记忆!(果断收藏)

来源: 中国药店/zgyd666


作者:一梦



中药的命名多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名称隐含着中药的某些特性,易于联想、有助记忆,而且也相当具有趣味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理解中药,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1.根据药材的产地命名


中药由于生长或栽培的土壤以及所处的地区气候条件的不同,往往会影响其功能、疗效,自古以来药物学家都非常重视“道地药材”,所以以产地命名的药材应运而生。


如:代赭石,《名医别录》谓:“出代郡者名代赭。”李时珍谓:“赭,赤色也。代,即雁门也。”


龙胆,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以东北产量最大,故习称“关龙胆”。


沙苑子,主产于陕西潼关,又名“潼蒺藜”;


川贝、川芎、川木通,主产于四川。


再如党参出于山西上党,浙贝母产浙江象山,阿胶以山东东阿出最好,云茯苓以云南产为佳。


另外,还有些药材自国外传入,其名称前多冠有外域的标记,从其“胡”、“海”、“番”、“洋”等特别的标记中,可以了解它们传入中国的时代及地域。


冠以“胡”字的药材,多为两汉、西晋时由西北丝绸之路传入,如胡豆、胡麻、胡椒、胡芦巴等;


冠以“海”字(除产于海洋外)的药材,多为南北朝后由海路引进,如海棠、海风藤、海桐皮等;


冠以“番”字的药材,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外国来华贸易船只)自南域引入,如番茄、番薯、番木鳖、番泻叶等;


冠以“洋”字的药材,多为清代自海外引入,如洋参、洋姜、洋葱等。

有些药材直接冠以国名,如安息香、安石榴、高丽参、花旗参等。


2.根据药材的生长环境命名


如:水蛭、水浮萍、水苏等均生于水;海藻、海马、海螵蛸、海浮石皆产于海;石苇、石斛、石菖蒲生长于石;地榆、地肤子产出于地。


3.根据药材的形状命名


中药的原植物和生药形状,往往有其独特之处,因此人们常常以它们的形态特征而命名。


如:白头翁,《本草经集注》曰:“白头翁处处有之,近根处有白茸,状如白头老翁,故以为名。”


钩藤,李时珍谓:“其刺曲如钓钩,故名。”


再如,牛膝,其茎节膨大,似牛之膝关节;乌头,形如鸟之头;人参,根如人形;半边莲,状似莲花且半边开花;百部,其根众多,百余连串;菟丝子,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露出白色卷旋状的胚,形如吐丝。


4.根据药材的天然色泽命名


青色的如青皮、青蒿、青黛等;红色的如红花、红藤、红豆蔻、丹参、朱砂等;黄色的如黄连、黄柏、黄芩、大黄等;白色的如白芷、白芍、白及、白芥子、白果等;黑色的如黑豆、玄参、乌梅、墨旱莲等;紫色的如紫草、紫檀、紫石英、紫花地丁等。


5.根据药材的特殊气味命名


如:木香、丁香、小茴香、安息香、檀香、麝香,都具有独特的香气;败酱草、墓头回、臭梧桐则因其特殊的臭气而得名;鱼腥草,以其具有浓烈的鱼腥气味而命名。


6.根据药材的特有味道命名


如:酸味的酸枣仁、酸角;苦味的苦参、苦杏仁、苦楝皮、苦豆子;

甘味的甘草;辛味的辛夷、细辛;咸味的咸秋石;淡味的淡竹叶、淡豆豉;五味俱全的五味子。


7.根据药材的功效命名


有些中药为了突出其主要性能,往往直接以功效命名。


如:防风,疏散风邪;血竭,长于止血;锁阳,补肾固精;骨碎补,补肾强骨;伸筋草,舒经活络;通草,通气下乳;远志,安定神志;续断,疗伤续折;寻骨风,祛风湿、通络止痛;阳起石,温肾壮阳;路路通,利水通经;益母草,善于调治妇科疾病;千里光、决明子,可以明目。


8.根据药材的生长特性命名


有些中药是根据它们的生长特性而命名的。


如:金银花,又名忍冬,陶弘景谓:“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

羊踟躇,《本草经集注》云:“羊误食其叶,踟躇而死。”


再如:夏枯草,在夏至枯萎;桑寄生,寄生在桑树上;半夏,其根成熟于仲夏;沉香,以能沉于水者为佳。


9.根据药材的炮制方法命名


如:甘草加入蜂蜜拌炒谓之炙甘草;西瓜加工制霜为西瓜霜;生地经反复蒸晒称为熟地;大黄用黄酒闷润文火炒干,称为酒大黄,而用武火炒至外表焦黑色,则称为大黄炭;半夏用姜片汤加白矾共煮称为姜半夏,若用甘草汁、石灰液浸泡则称为法半夏。


10.根据药材的储存时间命名


如:鲜荷叶、鲜竹沥、陈皮等。


11.根据动物及动物名称命名


如:虎骨、鹿茸、蝉蜕、龟板、鳖甲、鸡内金、蕲蛇、熊胆、蟾酥等,都来源于动物;猪苓、马勃、鸡血藤、鸭跖草、鹅不食草、猫爪草、虎杖、狼毒、蛇床子、鹤虱等虽然都来源于植物,但是均由动物而取名。


12.根据故事传说命名


中国古代流传着大量与医药有关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散见于史书、笔记、稗传中,医药学家又将其录入著作,使之成为公认的药名来源。


如:杜仲,李时珍谓:“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


刘寄奴,相传南朝宋高祖刘裕,小名寄奴,早年微贱时于山中砍柴,发现一种草药遇金疮敷之即愈,后人因此称之为刘寄奴。


收涩止血药禹余粮,相传与大禹有关。


再如徐长卿、使君子、何首乌等。


13.因避俗雅化命名


中药多为天然物品,取材范围甚广,一些日常被视为污秽之物也被取之入药,然而此类药物若载入书中未免有俗、秽之嫌,故而古代医药学家多隐去俗称,雅化其名。


如:伏龙肝,即为灶心土;凤凰衣,实为鸡蛋膜;五灵脂,则是鼯鼠的粪便。


14.因避讳而命名


在封建社会里,凡遇到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要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这即是“避讳”。


如:山药,为薯蓣科薯蓣的根茎,原名薯蓣,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后又因宋英宗讳薯,故改为山药;


截疟药常山,原名恒山,因历史上汉文帝、唐穆宗、宋真宗三个皇帝皆名“恒”,故而屡次改名为常山;


在清代医籍中,有的把玄参、玄明粉,改为元参、元明粉,这都是避康熙皇帝玄烨名讳。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

亲,中国药店公众号长期公开征集稿件,如您欲抒发心声、记录生活、分享经验……可以文字或图片形式将作品发送到yaodian2018@163.com(邮箱),稿费=200元+阅读量*0.01元。温馨提示,投稿时请注明联系方式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