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两个调节因子 中国科学家成功利用体细胞克隆猕猴

来源: 新浪医药/sinayiyao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对外公布称,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分别在2017年11月及12月份诞生。现在两只猴子正在成为世界各地的头条新闻。现在才两个月大的它们,将带着为医药研发提供更好的疾病模型而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的使命,而这也是这两只猕猴创造者的初衷。

前两只体细胞核移植猴子华华(左)和中中(右)

来源:中国科学院


中中和华华是两只相同的长尾猕猴,他们是由来自上海的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1996年克隆Dolly羊同样的方法而成功克隆。该团队通过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SCNT),从一只动物身上取出分化细胞的细胞核,然后将它注入另一个去核的空卵细胞中,再用电流触发卵子发育为早期胚胎,由此产生的胎儿,会在代孕体中生长,之后成长为细胞核供体动物的复制品。


科学家已经以这种方式克隆了20多个物种,但是克隆灵长类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以前的尝试从未超过早期胚胎阶段。


这次克隆突破是源于引入了两个调节因子kdm4d mRNA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A),它们在单细胞阶段,启动或关闭了一些影响胚胎发育的基因。


研究人员基于上述方法获得了他们所希望的第一批基因一致的猴子模型,通过结合基因编辑工具,这些猴子可以用于揭示疾病的机制,并为人类无法理解的疾病(像是阿尔茨海默病及帕金森等)提供可以有效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基础。在这些疾病领域,小鼠模型在预测人类对药物的反应方面已经证明是远远不够的。其他多种遗传性疾病同样也以作为克隆猴的模型目标。


但是,正如人们合理预期的那样,克隆的成功附带了一些重要的警示。首先,它基本上只在胚胎细胞中起作用。此外,低克隆成功率意味着产生足够多有效数量的克隆猴子是需要大量的胚胎和代孕物的。在这种情况下,灵长类研究已经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及伦理问题将很可能会变成更大的关注焦点。

在接受了79个植入胚胎的21例代孕体中,中中和华华是从仅有的6位幸运儿中产生的。另外成年细胞组还有42例代孕体,22例发生妊娠。


克隆猴近期内将不会进入到研发实验室,因为它肯定会引发并已经引起了一系列的争论,但可能还有新的研究出现。(新浪医药编译/David)


参考来源:In a breakthrough, Chinese researchers clone monkeys hoping to provide better disease models

推 荐 阅 读

▷ 全球肿瘤辅助治疗药物市场概要

▷ PDTX模型:肿瘤个体化治疗的“探路者”

▷ IND报告:FXR激动剂市场再添明日之星—LJN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