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增城区健娱村:建在半岛上的“特殊村”

来源: 广州卫生计生/gzwsjs

“去年年底(2017年12月30日)刚走了一个,村里现在只剩下20名麻风病康复者了。”增城健娱医院的王医生叹息说,增城区健娱麻风康复村(下称“健娱村”)经历了从600多人到目前20人的过程,随着年岁增长,康复者人数仍会持续减少。然而,人们对康复者的歧视和偏见仍然存在。“大多数人对康复者的认知度并未因为这个群体的逝去而得到提升。”


2018年1月28日,每年1月最后的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22人一条村


日前,我们走进健娱村,了解麻风病康复者的生活状况及其精神面貌。


健娱村处在增城区增江河及其支流的半包围内,从石滩镇到这条村,需要穿过狭窄难走的村道。沿小路蜿蜒而入,放眼望去,村内池塘连片,房屋排列有致,树木环村而生,一幅和谐而又美妙的乡村风景图。然而,因住着麻风病康复者,不少人并不愿意踏足这条村。


健娱村始建于1957年,是当地政府为当时的麻风病人进行隔离治疗而建,人数最多的时候,村民总数近630人。后来,随着村中患者全部治愈,隔离逐渐解禁。虽然隔离解除,但绝大多数村民仍选择留在村中。村内现有康复者20人,平均年龄约77岁,年纪最大者已达104岁,最小也有61岁。其中有两人的家属同住村内,整条村共有22人。


村中房子由政府筹建而成,村民拥有自己开荒的田地和养殖场。为保障生活,区政府对村民进行了生活补贴,目前每月发放生活费1630元,村民生活质量并不算高。


此外,每日会有医生到村子坐诊,方便村民看病。这项工作由健娱医院承担。目前,该院共有18名工作人员(医生和护士共8人),为康复者提供日常护理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几乎不踏出村子一步


健娱村的康复者大多是解放初期收治于此的患者。当年医疗条件有限,麻风病对人的肢体留下了毁灭性的伤害,造成大量患者肢体、面部和眼睛不同程度的残疾。由于社会对麻风病的认知水平并不高,麻风病康复者难以回归家庭和社会。


“我们要么是无家可归,要么是有家难归。”村民梁先生无奈地说,当年被隔离在这座半岛上,不少人仍是单身,根本就没组建家庭。而有家的村民,却又得不到亲人的理解,难以回归正常生活。大家在村内待久了,早已习惯这里的一切,就这样日复一日过了下去。而由于担心自身容貌影响“市容”,健娱村一直以来都很少与外界联系,村里老人几乎足不出村。


可喜的是,近年来,不少志愿者团体关注着麻风病康复者这个群体。来自内地和香港的公益组织、学生团体、义工每逢节假日总会来到健娱村,关心慰问他们,有些还会同吃同住。昔日封闭而宁静的村庄时不时传出一阵阵欢声笑语。


看到志愿者的到来,健娱医院的王医生颇为高兴。他说,志愿者不仅暖了康复者的心,更有利于推动社会正视麻风病。“对康复者来说,一个拥抱、一次握手都能让他们开心好一阵,因为知道有人终于不再畏惧他们的存在。”



长期密切接触者并不一定发病


据健娱医院王医生介绍,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目前医学上对于麻风杆菌的传染途径并未形成共识,但普遍认为麻风杆菌的传染性极低。以村内康复者为例,与其共同生活的配偶并未感染。这表明,长期密切接触者并不一定发病。



手记

以实际行动关爱麻风康复者

一间房、一张床、一碗饭大抵就是健娱村村民的生活。或许是因为受到隔阂,他们口中常说不缺物质,更希望多点理解。然而,当看到房内简陋陈设的那一刻,我觉得,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不好。


如果当时不是自己发病,如果当时有治疗的特效药,如果疾病不会造成令人不适的肢体残疾,那生活会不会不一样?采访期间,内心这些想法不断缠绕着我,但看到他们平静的脸容,却没有开口问的勇气。我猜,他们大概也曾这样问过自己,只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选择了接受事实,过着被人隔离的生活。


村民家中的贴画、星光老人之家、文体活动室……走进村内,志愿者活动过的身影随处可见。但是,除了志愿者,其他人并不愿过多了解他们,也不愿踏足村内。随行人员感慨,他们经历了身体的伤害,却还要受到歧视,真是不容易。如果未来的某一天,你我也因为新型疾病而面临这样的困境,你会怎样做呢。


自20世纪50年代被隔离到此,大多数村民在这生活了一辈子。现在,他们已经老了,一个个相继离开。对于仍在村里生活的村民,我们是不是应该去做些了解麻风病知识、访村做义工、捐助物资等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们呢。

供稿|增城区卫生计生局

通讯员|张蕴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