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只一个“地黄”听起来没什么,然而真要说起来,就会有鲜地黄、干地黄、生地黄、熟地黄之分。不过地黄的分类还比较好记,新鲜挖出来洗净的就是鲜地黄,晒干了就是干地黄,而需要经过加工炮制的,则是生地黄和熟地黄。而认识地黄的话,记住生地黄与熟地黄之分正是重点。(编辑/三木)
鲜地黄晒干后变成干地黄,此时取干地黄,除去杂质,用水稍泡后,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即为性寒,善于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生地黄。到了生地黄之后还可以继续加工,取洗净后的生地,加黄酒拌匀(生地黄每100kg用黄酒30kg),置罐内或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蒸至酒被吸尽后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外皮黏液稍干,切厚片,干燥后筛去碎屑,经过这样的炮制后即成了性温,长于补血滋阴的熟地黄。
在临床应用上,生地黄与熟地黄也是各有千秋。就生地黄来说,血热出血、阴虚发热、津枯便秘、烦渴多饮、骨蒸内热、热毒斑疹可见生地黄的应用。比较有名的方子中的应用如在地骨皮散(《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中与地骨皮同用治疗鼻中衄血;在增液汤(《温病条辨》)中与麦门冬同用,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可用治阴虚火旺,灼伤阴液,津枯便秘;与青蒿、鳖甲、知母等同用,用于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之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消瘦,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而说到熟地黄,当然得说一说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黄丸了(《小儿药证直诀》),其中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与山茱萸、山药、茯苓等同用,具有滋肾填精的作用,用于肾虚不能固摄精液,遗精梦泄,头目眩晕,腰膝萎弱,小便遗溺不禁;还有赫赫有名的四物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熟地与当归、川芎、白芍同用,具有补血调血作用,用于冲任虚损,月经不调,脐腹疼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时发疼痛。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冲任虚损、遗精梦泄、阴虚火烁、肾虚喘逆、足痿、眼目昏花都可见到熟地黄的身影。
【来源】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主产于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地。通常在秋季采挖,鲜用或晒干。熟地黄别名熟地,是将生地黄佐以辅料经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即成。
【异名】怀地黄、牛奶子、蜜罐子、山白菜等。
【性味】生地黄味甘,性寒;熟地黄性微温,味甘。
【归经】入心、肝、肾经。
【功能与主治】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等;熟地黄用于补血滋阴,填精益髓,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腰膝酸软、遗精盗汗、耳鸣耳聋、消渴等。
【成分】生地黄含地黄素、生物碱、β– 谷甾醇、甘露醇、桃叶珊瑚苷、梓醇、地黄苷、脂肪酸、葡萄糖、多种氨基酸等;熟地黄含地黄素 A、地黄素 B、焦地黄素、焦地黄内酯、甘露醇、梓醇等。
【适用人群】现代研究证实,生地有降血压、镇静、抗感染、抗过敏、强心、利尿作用,还可缩短凝血时间,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临床上主要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性子宫出血、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熟地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抗癌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男性不育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
【注意事项】脾虚泄泻、胃寒便溏者忌服生地黄;气滞痰多、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忌服熟地黄。有地黄不可食猪血、芜荑。
【用法用量】煎服,10 ~ 30 克。浸酒,适量。
【应用】生地黄煎服,9 ~ 15 克,鲜用 10 ~ 30 克,在药膳、保健食品制作时,可选用煮、炖、烧等烹饪技法;熟地黄是补血滋阴、益肾填精之药,在药膳中广为使用,可选用炒、煮、炖、蒸、烧、焖等烹饪技法与酒浸。
左图:鲜地黄 右图: 干地黄
客服电话:022-29773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