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送别!8毛钱治好高烧的“不打针爷爷”,这才是医者仁心

来源: 民生网上药店/mswsyd

在河北

有位出了名的儿科医生

小患者们亲切地叫他

“不打针爷爷”



行医50多年

他坚持开药治疗

只为一名患儿进行过肌肉注射


年过八旬

他本该颐养天年

却奔波在家和医院之间坚持出诊


身患18种疾病

他本该接受照顾

却负病前行

呼吁少用抗生素


他是全国著名儿科专家

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

胡皓夫


2018年1月24日6时56分

胡皓夫因病医治无效

不幸逝世,享年88岁


 孩子们的“不打针爷爷”


 “别害怕,这位白大褂爷爷不打针。”

曾经

在胡皓夫出诊时

经常能听到家长这样安慰孩子



胡皓夫笑着说

“不打针也能治病,为什么非要打啊?”


从1989年开始

胡皓夫基本上就没给孩子打过针

尤其是5岁以下的小孩

他说尽量不要做肌肉注射


“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90%是病毒感染

也就是90%的病人不需要用抗生素

但是我们其中70%、80%都用了抗生素”


“上呼吸道感染病程大概一周左右

这种病人最好休息,多喝水

即使不吃药他也可以自然恢复”




说起儿童治病现状

胡皓夫曾说

“5岁以下的孩子不适合打肌肉针”

因为打针部位不准确

可能会损伤神经

引起其他症状

消毒不严格的还会造成感染


生前曾炮轰“抗生素滥用”


“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

用好了,

对于预防细菌感染性疾病

效果非常好;

用不好,

抗生素在杀害人体内病菌的同时,

还会促使病菌‘反抗’,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耐药性。”



胡教授曾经接诊过

一位5岁的小患者

一生病总是高烧不退

父母带她到北京上海等地的

医院都看过

均不见效

而且小小的年龄

对多种抗生素药物都有了耐药性

大多数抗生素用在

她身上根本没有效果


胡教授解释说

因为抗生素用得太多

使患者对抗生素有了耐药性

不仅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延误治疗

且容易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



据1995~2007年

疾病分类调查统计显示

中国7岁以下儿童

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

占总体聋哑儿童的30%至40%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

每种抗生素的抗菌谱不同,

用药不当、剂量不足,

则达不到疗效,

过量则可能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儿童是抗生素最大的受害者。”


他始终在呼吁

家长们要了解一些医药知识

不要迷信抗生素

医院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相关部门也应考虑出台有关规定


8毛钱治好了高烧病


 “不打针爷爷”从医数十年

也曾遭到过家长的质疑

几年前

一对年轻夫妇

匆忙找到胡皓夫

孩子高烧

什么药都不见效

胡皓夫仔细查看病情后开出药方


当孩子家长花8毛钱买了药时

已经开始计划带孩子继续寻医

可他们没想到

孩子用药时间不久

体温竟然渐渐退了下去



 “也有一些家长,

总是要求给孩子打针输液,

还得用价格高的药。”


胡皓夫对此有些气愤

药不是越贵越好

用得合适的才是好药


这种真心为患者着想的做法

让胡教授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信赖


退休十几年 坚持出门诊


胡教授患有严重的痛风和关节肿大

行走不便且握笔困难

连开处方都很费劲

但他却拒绝别人代笔


即使带病也几十年如一日

早上7时就到医院

他说因为来的都是孩子

早点来就不耽误孩子们上学的时间


退休十几年

他仍然坚持出门诊、查病房

他希望能用自己有限的力量

治疗更多的孩子

帮助更多的孩子

从抗生素滥用中解脱出来



“医学是专业也是事业,是技术也是艺术”


“儿科医生要建立自己的诊断思路,

减少遗忘和无序,

从而使自己临危不惧、急中生智。”


 “医,乃仁术也。”


这是胡皓夫的座右铭

半个多世纪的从医路上

胡皓夫始终坚持认为

作为医生

仁义道德应该放在首位



当时的河北省卫生厅

曾为胡皓夫特批了

30元的特需专家挂号费

他得知后马上表示反对

后来也一直坚持着

一般专家的9元挂号费


“查房时,

我常能看到农村的家长,

就着咸菜吃馒头,

是为了省钱给孩子看病,

省下20元,

他们就能给孩子多买点药。”


胡皓夫生前曾罗列了

他一个月的收入

3300元的退休费

1300元的返聘金

600元的国务院特殊津贴

“我的老同事和老同学中,

就我一个还在坚持上班,

但我最穷。”



医者仁心

胡教授用一生的从医故事

示范了一个良心医生的楷模形象


“医术精湛德为先,医者仁心为患儿”


如今斯人已逝

但胡皓夫教授

为新时代的医者树立了榜样



愿胡皓夫教授一路走好

相信会有更多的如胡教授一般的

良心医者、热心人士、诚心青年

肩负使命,担当责任

为社会贡献力量!


来源:河北青年报、中国青年网,综合新华社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