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三十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来源: 博寿堂中医院/bstzhongyiyuan

 

  如何认识世界,几乎所有的人用的类似的探索思维和路线。看上去,一切都在变化和运动,今天发生和存在的所有的一切,在过去都是不存在的。过去存在和发生的一切,在更远的过去,也都是不存在的。一直往前推,很多人追溯到一个创世神,就没法再往前推了。

而道德经则不然,认为所有的事物,在开端的时候,都并不存在。那个开端,也不是最根本的第一因,华夏文明里面的上帝,其他文明里面的创世神,在道德经里面,还可以往前推。创世神又是怎么来的呢,无中生有而来。像帝之先,说明在天地之创造者之前,还有更根本的第一因存在。

追溯到无,也还没有结束,既然有无,就会存在有。那么无又是怎么来的呢,道生出来的,道之所在,既没有有,也没有无。未始有物,所以道可道,非常道。这就是理解道经部分的关键。

现在发生和存在的事物,在未来,也肯定都讲不复存在。未来发生和存在的事物,对现在来说,也都是不存在的。变易,是永恒的主题。如果治理天下以不确定的,不恒常的变易为依据和准绳,那么结果就是,天下随着变易之变而土崩瓦解。所以不可取。

若要使天下长久的,恒常的,处于和平与生生不息的状态,那就是应该以恒常不变的道为依据和准绳。作为一切行为和生活的判准,和唯一的确定性。不可道,无名,无欲,无为,故能自然。道,侧重讲的是把“人”的因素剔除掉的万物之理,而德呢,则是加入了人的因素之后,讲的是圣人之蹟。

所以,道理是说,道后而理;德行,德后而行。人有什么样的道,就会依循这样的道去生活,体现出与之对应的德。最高的德,当然是行于大道之上。其次,行于可道而不可名之道上,其次,行于有名而无欲之道上,其次行于有欲而无为之道上,再次,行于有欲而有为之道上。德经部分,讲的主要是这些道理。下面进入德经部分的第一章的正文部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第一个德是人行其道的体现,是名词。第二个德,是名词动用。最高的德,是行于真正的大道之上,无名无欲无为,所以隐而无形,遵循了道的教化,故曰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而低下的德,则是时时刻刻都不忘挂在嘴上铭刻在心里,这叫不失德。而恰恰这样不失德,却是违背了道的教化的,有名有欲有为,不过是人之言教,失常妄为,所以这样是无德的。

再通俗的讲,上德就是不会经常告诉人规劝人,你应该如何如何。因为天地都不曾言教于人,人又凭什么言教于人,并让别人遵循他的教导呢?这是不合法的,不合道的。所以上德不会经常劝诫教导别人,你应该如何如何。这样才是有德的表现。

反之,则是有些人,特别喜欢规劝别人和教导别人,他们有一万种“你应该”让你去遵循他的教导,按照他们的私人之德去生活。这样的德,都是下流低级的德行。生活中,经常看到这种人,学了点道理,就经常用自己的生活准则去要求和束缚别人。这都是无德的行为。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德者认为,万物自有天地去教化,应该遵循天地之常然,而不是遵循人为规定的准则,这样就不会失常妄为,故无为。不德,无为,天下自定,所以没有什么需要去干预和裁制的,这是无以为。

下德之德,失常而妄为,因为失去了天地之常然。不知道人们的生活到底应该遵循什么准则。于是就制定出来很多人为的准则,这叫为之。而人为的准则,是和天地之常然想悖逆的,所以天下必然会遭致昏乱,不得不到处手忙脚乱的干预和裁制,这叫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大家都是人,为什么你能制定准则,我就不能呢。为什么我要听你的,而不是我制定一个准则,你来听我的呢。所以,下德之德,也是不牢靠的。既然一切私人规定的法则在合法性上都是平等的,那么不同的法则之间,到底如何交流和沟通呢?

一个大家都能认同和接受的人为制定的法则失效了。下德不再能维系社会秩序。一下子便冒出来很多种人为的法则。那么不同的法则之间,都说自己对,别人不对,打的不可开交,眼看着要演变成血流成河的战争了,怎么办才好呢。

这时候,仁就应运而生了。你说你的,他说他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就行了。上仁为之,我说我的,你说你的。而无以为,你别攻讦我,我也不攻讦你,大家各说各的,不要非此即彼你死我活,不然大家都别想好好活了。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既然什么人为制定的法则,在合法性上都是平等的,那总得有个底线吧。我以助人为乐为自己的道,你以杀人放火为自己的道,虽然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社会上,总应该有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管你的思想和法则是什么,但一定要体现出他的正当性。杀人放火,显然是不可以的,因为这是不正当的,也就是不义的。

上义为之,做正当的事。有以为,禁绝不正当的事。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

现在已经很乱了,大家都很乱,各说各的,都以为自己是正当的,别人不是正当的。那怎么办呢。不得已,大家坐下来,制定个协议,给出一个白名单,正当的行为包括哪些。再给出一个黑名单,不正当的行为包括哪些。所有的人,都应该按照这个规定和协议为依准。这就是礼。

上礼为之,关于谁的思想和法则能体现和代表社会普适的正当性,还是得制定出一个标准的。而莫之应,这个协议和标准符合你们的利益,不符合我的利益,我拒绝签字。

则攘臂而扔之,人人都有自己的一把小算盘,都有自己的一套准则,不同方面根本就无法统一意见和思想,或者暂时统一了,过阵子就被人撕毁协议了。撕毁的协议,就是一张废纸。这就是攘臂而扔之。

现在世界上,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乱成了一锅粥,到处人头翻滚。不同宗教间,也一直试图和解,但是这种和解和协议,按照德道经的说法,就是攘臂而扔之的宿命。在礼的层面上,是不可能解决文明冲突这个问题的,文明间的流血冲突,将是长期存在的局面。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故失道而后德,当人们都失去天地之常,那么要维系社会秩序,那么就只能通过效法天地,以人为制定的准则为依据和行为规范。

失德而后仁,既然没有老天爷了,连天地也不效法了,那么大家都是人,你说了算,为啥我说了就不算呢,所以,大家都不要吵了也不要再打了,你说了算你的,我说了算我的,我们都别互相用自己的规范去约束对方,这样大家还是可以相安无事的共同生活下去的。

失仁而后义。义,己之威仪也。大家都开始不讲理了,都试图用自己的准则,去约束他人。社会上,也同时存在各种不同的行为规范,都认为自己的那套是最好的,最普世的,最正确的,如果还能相安无事的共处下去,那么只能互相接受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正当性原则。这就是社会正义。

失义而后礼,社会正义作为最低限度的规范,也不能维系社会秩序了,那么接下来,就只能用礼数来约束人们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难道该做的就是正义的吗,不该做的就是不正义的吗,不是的。礼不能规定正义。礼是社会丧失正义这个规范后的更低规范。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忠,说文注,敬也。信,说文注,诚也。忠从心,信从言。

人们生活中的一切,都被规定好了。大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既不按照天地之常,也不按照德之厚,仁之和,义之威。人们行为的合理正当与否,只看是不是合于关于礼的规定。符合礼的就是好的,不符合礼的,就是不好的。

人们互相评价对方,也都是看他是不是符合了礼,还是违背了礼数。好比每个人都拿着一个校对勘误表在观察别的所有的人。人与人之间,通过心灵和思想沟通的通道被彻底堵塞,无从再谈忠信。

以这样的规范来维持的社会秩序,是非常容易崩溃的。因为人的行为是随意的,人的天性也是各不相同的,通过一纸规定,让大家都进行自我管理和互相管理,那么人们的行为,和对他人的判断,都是不符合道理的。大家长期的处在一种不合常理的生活方式中和社会规范中,那么出现混乱是必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崩溃,那么社会也会接着崩溃。

乱了之后怎么办呢,那就是要法家出面来出台更低一个层级的社会范式了,说教行不通,只能用鞭子。所以,春秋之后,礼崩乐坏,出现法家,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华,荣也;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前识者,离弃大道,以人为的对世界的描述为智识。并根据这种描述,来制定社会行为规范。

道之华,这样的人为的描述和以此为依据的规范,所因由的,只是道所造化出来的事物的表象。

人根据一些变易无常的表象之物,所观察得出来的智识,该是多么的浅薄和愚蠢啊。愚蠢是怎么来的呢,如此而来。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大丈夫,原指身高一丈男子。上古一尺为人们两手指平均距离,那时人们身高较高,一丈大约1.85米左右,看1:1的兵马俑模型就知道了。后引申泛指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男子。

实,会意字,从宀从贯。宀,房屋。贯,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这里和华相对,指道德之深厚。

所以,真正的大丈夫,处道德之厚,不居礼义之薄。处道德之厚,而结其实,实者无名之朴,明也;居礼义之薄,而生其华,华者人之前识,愚也。

处其实,抱道不离,行有所辎重。不居其华,不会离道悖德,被肤浅的事物表象和观念所迷惑。

故去彼取此。

一个人,他的愚蠢是怎么来的呢。道德经认为,愚蠢皆来自浅薄。

浅薄又是怎么来的呢,不能得见道之玄,德之厚。见有物而封,封而有名,名而有是非,有是非而有辨识,有辨识而有智,以人之智识,替代天地之常然,以之规范天下,这就是愚蠢的起源,也是天下昏乱的起源。

因此,有道之人,去薄去乱去华,而取厚取治取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