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三期《焦点访谈》就关注一件事:50万全科医生缺口怎么办?

来源: 澄迈卫生计生/cmxwsjsw

月28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了第一期关于全科医生的节目《管健康的医生》(点击标题播放),此后,又连续拿出两期关注全科医生话题,核心就是为弥补全科医生缺口寻找良方。



 短缺的健康卫士

主持人:在此前的一期节目中,我们了解到全科医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近就医等等。但是从全国来看,全科医生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按照国际上每万名居民拥有5到6名全科医生的标准计算,我国至少需要70万名全科医生,然而现在全国只有20.9万名注册全科医生,缺口很大。在边远地区,这样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是中国最偏远的城市之一,人口200多万,冬季长达7个月,每年国庆节过后患感冒、发烧、呼吸道疾病的人数就会剧增。这里是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当地最大的三甲医院,也是最繁忙的医院。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郭振山告诉记者,医院每天平均挂号人数在3000人左右, 2016年全年门诊总量是81万,2017年总量达到了89万,比上一年增长了10%左右。


儿科是患者较多的科室,不少人都是一大早就过来排队,有的人甚至是从外地赶过来。其实,很多患者得的都是常见疾病,完全可以在社区就近治疗,但因为就医习惯以及对全科医生的不了解、不信任,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


门诊每天共有2名医生和2名返聘专家接诊,平均每人每天要给70多名孩子看病。虽然这里的儿科共有16名医生,在呼伦贝尔市最充足的,但巨大的负荷仍令每名医生都不堪重负。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陈桂梅说,这里的医生没有正点下班的时候,门诊医生和返聘的老专家早晨7点就要到医院开始诊治,直到1点左右才能下班,有时甚至连午饭都吃不上。急诊的医生在12点之前要看40个或者60个病人,基本是5分钟一个病人,所以医生的负荷很重。


严格来讲,呼伦贝尔医疗资源并不是匮乏,而是分配不均。大医院产生的虹吸效应不仅吸引走了大批患者,还吸引走了大量医护人员,加剧基层全科医生的不足,而这种局面在短时间内恐怕还难以改变。以市政府所在地海拉尔区为例,全区全科医生63名,缺口10人左右。他们招人的主要方式是从大医院转岗和从外部招录。


胜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面临全科医生不足的状况。这个中心要服务4.5万多名居民。到2020年,按照国家每万名居民配2至3名全科医生的标准,这里至少需要9名全科医生。


呼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情况也是如此,他们需要至少12名全科医生,但实际上只有8名。虽然中心硬件条件不错,但就是很难招到人,也很难留住人。工资低、职称晋升难、业务水平提高慢成为基层全科医生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人手不足、医生水平不高的问题,他们和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起了医联体,每周三次从大医院派医生到社区进行协助。


城区尚且如此,乡镇就更加严峻了。新巴尔虎左旗距离海拉尔一百多公里,冬天经常是零下二三十度,刮白毛风,寒风刺骨。新宝力格苏木中心卫生院建于2005年,目前有19名医护人员,其中全科医生只有2人。


2名全科医生,服务近3000人。虽然按照国家标准远远达标了,但因为牧民们居住得非常分散,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4个人。


虽然医生缺口很大,但治病救人一刻不能停。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他们想出了个好主意——小药箱,里面配备了基本药物,从2011年起向牧民发放。


冬天到牧区巡诊是件不容易的事,什么状况都有可能发生。所以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每次都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巡诊正好赶上三九天,零下二十多度,加上大风,体感温度至少零下三十度。车在雪地里艰难地行驶了近一个小时,眼瞅着就要到了,却陷到了雪坑里了。


这是一对在草原深处放牧的一对牧民夫妇,高血压患者。


做完体检,给小药箱补充上药品。巡诊团队又要前往另外一户牧民家中。但是车又好几次陷进了雪地里。


冬天的草原天黑得很早,下午四点多,已经是黄昏了。


这样的巡诊每个月至少一次,一次两三天。天气好的话一天能看十几家,不好的话就只能看三、四家。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以及老年人是他们重点关注的人群。和城里全科医生不同的是,他们除了面对人员不足、工资低以外,还经常面对气候恶劣、路途遥远、治疗手段有限等困难。


鸿图嘎查是新巴尔虎左旗附近的一个村子。这里只有一个卫生室,它的前身是卫生院,后来撤销后改成了卫生室。陶特格医生是上级乡镇医院派下来的驻村蒙医,副高职称,也是这里唯一的工作人员,负责全村407人的健康。虽然只有一个人,但是看病、治病、配药、巡诊、公共卫生等工作却一样都不能少。一个人就是一个卫生室,一个卫生室就是一个人。


全村有48人患有高血压,大多都是老人,他们是陶医生重点关注的居民。


陶医生除了要操心村民的健康问题,还有一件事令他放不下心。今年他已经58岁了,再过两年就要退休,可谁来接他的班还不知道。


呼伦贝尔地区全科医生的状况并不是特殊的,硬件条件不错,但就是缺人,在内地许多地区也都是如此。要想构建分级诊疗制度,让优秀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节目中我们看到,在一些社区尤其是边远村镇,全科医生人手少,工作压力又大,十分不容易,但他们又是群众最需要的健康守门人。所以壮大全科医生队伍迫在眉睫。按照国家规划,到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要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队伍基本满足健康中国建设需求。按此计算,我国今后每年大概要培养4万名全科医生,任务很重。怎么办?在以后的节目中,我们将继续关注。


培养再提速

主持人:在前两期关于全科医生的节目中,我们探讨了全科医生的重要性,以及目前面临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状况。单从数量上看,目前缺口很大,要达到2030年每万名居民要拥有5名全科医生的目标,今后每年大概还要培养4万名。而培养全科医生,还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为患者服务好,也是各级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北京市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的全科医生姚弥正在出诊。


2012年,姚弥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全科医学专业硕士学位。2015年毕业后,姚弥选择了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全科医生从哪来?我国采用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国际上通行的本科通科教育,加上全科专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模式。英美等国都是最早进行全科医生培养的国家,他们采用的培养办法都是学生在医学院校学习临床医学毕业后,再进行全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上世纪八十年代,全科医学的概念被引进中国内地,直到九十年代,开始逐步探索发展。


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分会副会长教育部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郭爱民介绍:“专业硕士学位现在的培养方式和我们‘5+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培养方式基本上是接轨的,本科阶段教育我们又称在校教育,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在临床医学专业中,我们不再分科,比如不分内科、外科、儿科,而是一个通科的教育,在毕业后教育阶段我们是采取的‘5+3’的主要的培训模式,在这个时候我们是分科的,比如说要做全科医生你就要参加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除了普通的医学高校培养,在我国还有一部分全科医生来源于定向培养。在贵州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黎声富正在接受全科专业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他是一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


为了切实解决基层全科医生缺口大的问题,从2010年起,国家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


免费医学生主要招收农村生源,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学费和住宿费,并且补助生活费。条件是免费医学生必须与培养学校和当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就业协议,承诺毕业后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年。


2015年,黎声富从遵义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为了提高这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的医疗水平,国家又决定对他们进行3年带薪的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010年来,全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已经培养了4.3万人,基本实现了平均为中西部地区每个乡镇卫生院培养1名本科医学生的目标。近3年顺利毕业并履约的定向医学生已经超过1.4万名,他们的工作岗位基本得到落实,并参加了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全科医生的来源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其他专科的医生经过转岗培训成为全科医生。何占敏是贵州遵义习水县土城镇卫生院的一名全科医生,也是当地137户居民的家庭医生,每个月她都要例行走访签约家庭。


何占敏原来是土城镇卫生院的一名内科医生。2010年,为了扩大基层全科医生队伍,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凡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工作的执业医师,经过免费的转岗培训,可以成为全科医生。经过一年的专门学习和临床培训,何占敏通过了考试,取得了全科医生资格证。


从2010年至今,全国有13万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临床执业医师通过了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截至2016年底,我国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已达20.9万人。


近年来,我国全科医生的队伍不断壮大,医生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这都源于国家对全科医学的顶层设计。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全科医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2017年11月20日,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并于2018年1月24日颁布实施。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曾益新指出:“这一次的政策要求每一个医学院都要开设全科医学系或者全科医学教研室,把全科医学作为每个医学生的必修课,要加大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建立健全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扩大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规模。继续实施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拓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范围。鼓励部分二、三级医院的临床医生,经过量身订制的转岗培训,增加注册全科专业。要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支持认定为住培基地的综合医院独立设置全科医学科,与基层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全科医生。


其实,近年来,无论是临床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培养,还是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政府及相关部门都下了很大功夫,除了投入大量的财力,在全科医学的课程设置和临床实践上也都进行了研究,着力解决培养的全科医生“用得上”的问题。比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全科医学研究生培养上设置了心理、保健、公共卫生等特色课程。全科学生在各个科室进行规范化培训时,还专门配置了导师,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


“首先他们要求掌握的病种是不一样的,全科医生需要掌握的就是社区常见的一些疾病。”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系主任迟春花说:“第二个他要掌握、要学的这些病种什么时候在社区看病就可以了,什么时候社区看不行,需要转诊。”


全科医生的培养,更注重的是基层的实践。迟春花介绍:“3年时间,有6个月时间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们叫基层实践基地,在那里他要学如何看病,管理病人,长期随访,健康教育,预防等等,这个都是在社区要做的工作。”


国家花大力气培养了全科医生,如何让他们真正能下到基层,并且能留在基层, 是各级政府和医疗部门面临的新课题。这次,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目的就是解决这一难题。


要让全科医生下得去,首先要解决编制问题。黎声富本科毕业,就到他签署就业协议的贵州省铜仁市玉屏县大龙镇卫生院报到,入了编制,成为乡镇卫生院的一名全科医生。


这次出台的《意见》明文规定:要完善全科医生聘用管理办法。招聘的方式、流程可以简化,创新人事管理政策,可实行“县管乡用”或“乡管村用”。


要让全科医生在基层能够“留得住”,编制只是一个方面。全科医生在基层工作,任务繁重,但薪酬却比较低。姚弥所在的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尽管是北京市西城区最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一,但这里全科医生的待遇依然无法令人满意。


针对基层的困难和实际,这次颁布的《意见》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全科医生的薪酬待遇。


按照《意见》要求,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的工资水平,使其工资水平和当地县区级综合医院同等条件临床医生工资水平相衔接。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等之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完善绩效工资分配,鼓励设立全科医生津贴。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服务费可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薪酬分配。


“允许我们突破工资总额,实际上工资总额的限定,就是目前困惑大家的干好干坏都一样,干多干少都一样,所以我们觉得这个突破总额肯定是很大的一个利好。”北京市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玉玲说。


全科医生常年在基层工作,除了待遇,他们也担忧自身的职业发展前景。对于全科医生们关心的职业发展前景等问题,这次的意见一一做了回应,给出了答案。


曾益新说:“职称晋升方面,我们也有一些非常硬性的要求,比如说(经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一下到基层工作就可以直接考中级职称,如果通过了就直接聘用为中级职称,这一条是含金量非常大的,在大医院没有这样一个待遇。”


针对基层医生的实际,这次的《意见》还规定,要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基层全科医生的职称晋升设立单独通道,对外语、论文、科研不作硬性规定,侧重评价临床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


“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政策,能够有实质性的提升全科医生的岗位吸引力,特别是薪酬、职称晋升、事业发展、社会荣誉各个方面,都得有实质性的激励机制。”曾益新表示:“要把全科医生的队伍给建设好,把这个基础工程给打好了,我们推进分级诊疗、推进签约服务才能快速有效,才能让老百姓感觉到我们的家门口确实有信得过的健康‘守门人’。”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针对的就是全科医生在培养和使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也看到,国家也正在通过各种办法,加快培养全科医生,用好全科医生,让他们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时间紧任务重。要把十九大的部署落实到位,实现各项目标和要求,考验着各地和相关部门的智慧和能力,还需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


来源:央视《焦点访谈》

转自: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