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人物专栏,旨在记录身边平凡医者的感人故事,铭记大时代背景下动人的瞬间,从中感知平凡岁月中的温暖力量,传播与激励前行的信心和勇气。如果你身边有感人的医者故事、精彩故事,欢迎您与我们联系,让我们一同发现故事,讲述故事,分享故事。《广州卫生计生》报,电子邮箱:edit@gzhe.org;“广州卫生计生”微信公众号,电子邮箱:jiankangGZ@126.com。
2003年的寒冬,即将临盆的刘纳新因为胎位不正不得不做剖腹产,已经躺在病床上等待手术的她当得知有多位病人因为没有麻醉医师而无法施行手术时,毅然挺着个大肚子来到门诊手术室,连续做完多例麻醉后她累得筋疲力尽,病房护士终于找到她将她送往手术室接受剖宫产。这对于刘纳新来说,也只是从医以来的一个小小的插曲。34年来,她坚守岗位,迎接了无数个小生命的诞生,守护着不计其数病人的平安,她就是海珠区妇幼保健院麻醉科主任刘纳新。
若说手术医生是剑,穿刺病魔的胸膛,而她无疑是海珠区妇幼保健院麻醉科一面最坚实的盾,作为一名有着15年党龄的老党员,她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一个无痛舒适的手术过程,时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无私真情演绎着人间大爱。2018年,刘纳新经过网络票选和专家票选,入选由海珠区委宣传部、海珠区文明办及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推出的“海珠好人365”,成为2018年首位入选 “海珠好人”的医务工作者。
▲海珠区妇幼保健院麻醉科主任刘纳新
医疗界有句老话——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自1983年毕业后刘纳新就一直从事麻醉临床一线工作,历经30多年的实践,她深刻体会到,麻醉,远非“打一针,把病人放倒”这般简单。
“刚学麻醉时医疗设备落后,所有病人生命体征都需要靠耳朵听,鼻子闻,手去触摸感知。麻醉机上没有呼吸机,只能用双手匀速不断地捏皮球来代替患者的呼吸;没有精密的心电监护,只能靠用听诊器持续听;甚至没有可以控制的手术床,为了调节病人的麻醉平面,只能用砖头将头侧垫起来。一场手术下来,手酸耳朵疼。”回想起刚从事临床麻醉工作时的光景,刘纳新说:“那么艰苦的环境都坚持了下来,虽然工作又苦又累,但每当看到手术病人健康地走出医院时那满意的笑容时一切都满足了。”
曾经有一位第三次剖宫产手术的高龄产妇,术中出现心跳骤停,情况异常紧急,刚下班的刘纳新正好爬到7楼的家门口,医院电话一响,立马掉头,重回手术台,为产妇做了深静脉穿刺输血补液等抢救措施,并与同事们一起努力挽救了两条生命。“为患者麻醉,是要考虑到在手术中如何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让她们安全地渡过手术麻醉期、手术之后快速恢复。术前计划、术中应变、术后访视,其实与手术开刀一样,非常考验麻醉医生的经验与能力。”刘纳新告诉记者“麻醉医生从病人进入手术室开始麻醉起,头脑就要保持高度清醒,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保持警觉,一条生命就握在我手里,精神一刻也不能放松。”
虽然,手术台上麻醉医生与手术医生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一起为患者的安危奋斗,同历练、共进退。然而手术结束后,人们往往只记得手术医生没有多少人还能记得起麻醉医生;手术成功后也没有鲜花与掌声。对此,刘纳新却甘之若饴,她说:“我们的工作就是配合医生做好手术,麻醉科医生就是绿叶,甘当配角。”今年,刘纳新欣喜的收到了一名产妇的感谢信和锦旗,她将这面锦旗挂在办公室,希望鞭策自己和科室同事不断进步。
▲手术室里,刘纳新正在为病人做术前准备
刘纳新告诉记者:“好的麻醉医生有‘三心’:爱心、责任心、进取心;而一名合格的党员要牢记””三点”:为人民着想多一点,责任意识强一点,实干精神足一点”这些品质和精神被她奉为圭臬,30多年来一直铭记于心。
女人生孩子时痛不欲生,让很多产妇对顺产感到恐惧和不安。减少生孩子的痛苦,可以选择分娩镇痛。做产妇无痛分娩时的心理安抚师、甚至是像亲人一样护理产妇,已经是刘纳新麻醉师工作的一部分。
何女士是一位年轻产妇,丈夫在广州打工。怀孕时只有19岁,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容易受外界舆论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生孩子极度恐惧,孕期整天惶恐不安晚上也睡不着觉。临盆当天,何女士符合顺产条件,晚上11点在产房待产,但一阵阵加剧的腹痛让她不断要求剖宫产,助产士耐心地劝导,经检查发现宫口已开,可以实施分娩镇痛了,不巧的是另一产妇因“胎儿窘迫”急需行剖宫产术,麻醉医生没时间到产房。此时何女士感到绝望,由于疼痛的折磨使她情绪失控,大喊大叫、满床翻滚,整个产房充斥着她恐怖的叫声。值班护士只好求助刘医生,刘主任得知马上从家里赶回产房,一边耐心地安慰产妇、一边给她打上分娩镇痛。慢慢地何女士的疼痛减轻了情绪也稳定了,产房又会恢复了宁静.....
“哇”“哇”,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一个小天使降临人间,何女士满含热泪,拉着刘主任的手说:“太感谢您了!每当产痛到来时我真的想一死了之,没有你们的鼓励、没有您这么好的镇痛技术,我和宝宝真的不知道会怎么样。您辛苦了!”
为了让更多的产妇了解到分娩镇痛技术的好处,刘纳新坚持利用中午、晚上的休息时间蹲守在产房给产妇讲解分娩镇痛的相关知识,经常讲到顾不上吃饭,需要护士不停叮嘱才知道停下来休息。有一天夜班,做完手术已经凌晨三点刚准备休息产房来电话“分娩镇痛”,她马上下到产房,连续给五个产妇打上分娩镇痛,等她忙完后时间已经是第二天早上,连到休息区添加一件衣服都没顾不上,等产妇们都安静地睡着了,同事们才发现一心一意专注工作的刘纳新已冻得双手冰冷,鼻涕直流。
在刘纳新的努力下,分娩镇痛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产妇认可,从开始的一月10例不到到现在已经每月有超过一百多位的产妇选择分娩镇痛。同事们都打趣地说:“只要刘主任出动就会‘麻倒’一片,产妇就会变得异常的安静,再也听不见那些哭爹喊娘的叫声哪!”在她的带领下,分娩镇痛技术越来越成熟,在海珠区内小有名气,得到了盛情赞誉,经常有慕名前来的产妇。
2013年1月,习女士孕足月来院分娩,在产房静滴催产素过程中监测胎儿发现胎心音不好,必须马上紧急行剖宫产手术抢救胎儿。当时刘纳新主任给她实施麻醉,麻醉穿刺成功给药后由于术前未禁食,加之体位变动,习女士恶心、呕吐多量胃内容物,搞得衣服头发一遍狼藉,刘主任毫不犹豫地帮她将身上的衣服、床上的垫单全部换了下来,还拿来热毛巾抹洗头发,护士姑娘发现了“主任您怎么连双手套都不带啊!”“没事的,刚才太急了,没有顾得上”刘主任轻描淡写地说着。手术开始了,随着“哇哇”的哭声,一个新生命诞生了!怀胎十月,多么不容易、多么盼望见到肚子里的那个宝贝啊!习女士一听到哭声,激动得热泪盈眶。“别太激动了,我也是为人父母,知道做母亲就意味着牺牲!现在好了,孩子很健康,真为你感到高兴啊!”只见主任边安慰产妇边帮她细心地擦去眼旁的泪水。
术后访视时,习女士满意地说:“在手术床上,周围都是陌生的机器陌生的人,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刘主任不怕脏不怕累,一直握着我的手,我真的感觉很暖心很放心,紧绷的神经顿时放松了!你们的服务真是太牛了!”
这只是刘纳新工作的一个片段。她总是把病人当亲人当朋友,获得了患者的赞誉。同时,她积极带动科里其他医生的学习热情,将三十多年的体会和经验传授给新人,帮助新加入的医生快速成熟起来,让更多病人受益。2014年她主持的科研课题获得广东省卫生计生委立项,并于2016年顺利完成了结题。2014年、2015年先后两次获得广州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论文竞赛优秀论文奖。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16年刘纳新所带领的手术麻醉科也被海珠区妇女联合会授予“巾帼文明岗”的光荣称号。
▲刘纳新给年轻医生传授经验
和大多数医生一样,刘纳新唯一觉得遗憾的,就是对家人的亏欠。医院白天工作忙可以理解,下班后就可以卸去一身疲惫,享受家庭时光,但对于麻醉医师来说,这也是件“奢侈”的事。刘纳新告诉记者“随着二胎的放开,医院里麻醉医师更是紧缺。我们都是24小时待命,一旦有急危重症需要立刻手术,不管几点,一个电话就得马上赶往医院。经常一连几台下来又到第二天晚上了,对于家人的照顾实在是太少。”说起家人,刘纳新几度哽咽,她说:“深夜下了手术台,看到趴在桌上熟睡的孩子时,心里最多愧疚。”
▲恢复室里,刘纳新细心地为手术后的小男孩做检查
2016年九月,年过八旬的老母亲脑血管破裂出血生命垂危时她正奋战在手术台前,尽管心急如焚恨不得马上飞回老家陪伴在老人身边,但医生的使命和党员的责任告诉刘纳新,手术床上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她坚持手术直至把病人平安地送回病房才连夜坐高铁回到老家武汉,这时母亲已被送进了同济医院的手术室正行开颅手术。虽然老母亲病情严重,但术后她仅照顾了两天却又因放不下医院的病人而回到广州。一个月以后,九十高龄的老父亲去世,她也因为忙着为病人做麻醉而没能守候在父亲身边。刘纳新告诉记者:“有遗憾,但是不后悔。医生也是普通人,父亲离世心中十分悲痛,但一进入手术室,一佩戴着带有党徽的胸牌家事就要暂时放下,不能沉浸在悲痛中,这样会影响手术麻醉质量。相信他们也能理解我,让我做个好医生,对病人负责。”
来源|海珠区卫生计生局 微社区e家通情聚南华西
文图|蔡晓素 曹思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