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医|医暖村民】扎根基层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 争抢脑梗塞“黄金6小时”

来源: 淄博卫生/ziboweisheng

淄博卫生复制IDziboweisheng

搭建沟通桥梁,传递卫生资讯,播报行业信息,聆听您的声音,我们与您一路同行。_请复制上面微信号搜索关注。

  每周5天驻村,他从早上7点半就在卫生室坐诊;每当村民需要,他随叫随到上门诊疗;每次遇到急危患者,他果断诊治、精准指导,一次次把病情控制在“萌芽状态”,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这就是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病科医生马学涛入驻高新区迎仙村后的日常,他用实际行动很好地诠释了一名扎根基层的“第一村医”的医者本色。

争抢脑梗塞“黄金6小时”


  “当你身边有人出现脑梗塞的现象,那么这一刻之后的6小时便是抢救的黄金6小时,如果处理得当,很多病人完全可以康复到原来的样子。只是村民对这些知识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工作在基层的医生为他们把好首诊第一关。”2月5日下午,在位于花山南麓的迎仙村,记者听马学涛讲述一次难忘的经历。
  那是去年12月中旬的一个下午,马学涛到迎仙村不久,便接诊了一位八旬老太,当时发现老人一侧肢体有异常,同侧面部和嘴角有轻微的歪斜,马学涛立即建议家属带老人到距离最近的四宝山卫生院做颅脑CT检查。

  很快,家属便带着CT片子来找马学涛。当发现片子中的低密度灶,马学涛诊断可能是脑梗塞,建议立即转诊。他一边帮助联系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二科主任医师迟玉莲,一边陪同老人一起乘车赶往医院,争分夺秒,直到老人得到及时治疗。从接诊到转诊再到接受治疗,前后不过两三个小时,正是马学涛的准确判断、快速反应,才使老人的病情在“黄金6小时”内得到控制,经过治疗转危为安,出院后她恢复得像从前一样,没有留下后遗症。

入户诊疗解患者燃眉之急


  说起马学涛的到来给迎仙村带来什么变化,感触最深就数75岁村民张宇奎。“老伴最近做了膝关节半月板置换术,出院后发现伤口感染,为了让伤口早点愈合,需要经常回医院换药,这可愁死人了。”张宇奎说,第一次去医院换药就吃尽了苦头,由于老伴行动不便,找来好几个人把她架上了车,到医院一来一回实在是不方便。眼看又到时间去换药,老人发愁地出了门,正好看到在村里巡诊的马大夫,他一拍大腿就有了主意,立刻去请“第一村医”来家看病。要说马学涛也真不含糊,当时就接下了这份工作,此后每3天来换一回药。
  2月5日又到了给老人换药的时间,马学涛带着整套消毒包再次上门,他一个人进行操作,打开绷带、消毒、换药、包扎整个换药过程十分熟练,一气呵成,两位老人禁不住再次为他的高超技术点赞。“马大夫来咱村,不光我们家受益,对全村的老人都有好处,马大夫有空就在村里巡诊,上门看病态度好,还不怕脏不怕累,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张宇奎说。
  在迎仙村,让马学涛牵挂的不仅是患病的村民,还有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据他介绍,迎仙村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有7户13人。当天,他带着花生油和大米看望了小脑萎缩的84岁老人孙希珍,并指导家属为老人规范用药。

给老人开出健康处方

  “迎仙村人口不足700人,实际居住的也就300余人,以老人居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点人群有173人。在这里工作时间越久,我越觉得看病不是村民最需要的,他们更需要的是加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我的工作更多的是进行药物个性化指导,规范用药治疗。”马学涛深有体会地说。
  通过走访,他发现老人们大都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有的还患有轻度的抑郁症。根据掌握的情况,马学涛分别给每一位老人开出了健康处方,能听明白的,他就耐心细致地讲,实在听不明白的,他就手把手示范,从每一片药物怎么服用到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他不厌其烦地逐一为老人们进行了健康指导和用药指导。
  来迎仙村2个多月,马学涛先后组织了2次义诊活动,邀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各科室的专家,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的专家上门为村里的老人会诊,实实在在地为村民的健康做了一些实事。
  驻村后,马学涛还积极争取村里对条件简陋的卫生室进行了提升改造,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则送来医疗设备,弥补基本诊疗设施的不足。66岁村医韩玉莲说,过去卫生室缺少取暖设施,村民来量血压都嫌冷,更别提输液了。“卫生室改造后,最明显的变化是村医不用入户打针了,村里人输液都愿来卫生室了。”
  随着“第一村医”声名鹊起,马学涛的名字渐渐深入人心,如今,村民们都知道村里来了有本事的大医院大夫,身体一不舒服就都来找马大夫看病。

来源:淄博晚报

编辑、发布:高丽

关注淄博卫生微信公共账号

微信页面

通讯录→订阅号→右上角“+”→搜索“ziboweisheng

文章页面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共账号→添加关注

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朋友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关注淄博卫生,获取更多及时、权威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