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放射线辐射防护?
人类接受的辐射有两个途径,称为内照射和外照射。α粒子只有进入人体内部才会造成损伤,这就是内照射;X射线、γ射线主要从人体外对人体造成损伤,这就是外照射;β射线既造成内照射,又造成外照射。
预防内照射主要有:1.防止或减少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即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水;2.防止表面被污染,特别是防止伤口被污染。此外,对已吸收的,通过药物或其他手段使已经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排出体外。
外照射防护要遵循三原则:
◆ 一是时间防护,即尽可能减少受照射的时间;
◆ 二是距离防护,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因为受照剂量与离开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 三是采取屏蔽措施,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防止射线穿透。屏蔽的主要材料有铅、钢筋混凝土、水等,我们住的楼房对外部照射来说是很好的屏蔽体。
常用的医疗放射有哪些?
放射线是一把双刃剑,原子弹的威力、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和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的危害,让公众谈核色变。然而,放射线对人类的作用更是日益广泛,特别是在医学领域,医疗照射也是普通公众接触最多的人工照射。医学照射主要有下列四种:
一是放射影像诊断,传统无创伤的X线影像检查如CR、DR摄片早已被人们所熟悉,并已在医学诊断中不可或缺,CT是利用X射线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摄片,清晰度、灵敏度更高。
二是X射线数字减影(DSA)放射介入学,即在X线透视引导下医生可以通过血管等管腔进行微创手术、心血管支架、肿瘤治疗(封闭、药物注射、减压术)、血管栓塞止血等。
三是使用放射性核素进行诊断、治疗的核医学,即运用造影技术及电脑科技(如ECT、PET-CT),将放射性同位素注入或进食入病人体内,可以产生立体或动态的影像,进行功能和疾病诊断。放射性核素显像需将放射性药物引入体内,因量较少,半衰期较短,一次检查所致人体的辐射吸收剂量较低,一般对健康不会造成损害。
四是放射治疗,利用放射线如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α、β、γ射线和各类x射线治疗机或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电子线、质子束及其它粒子束等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方法。放疗是恶性肿瘤重要的局部治疗方法,大约70%的癌症病人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需要用放射治疗。对许多癌症病人而言,放射治疗是唯一必须用的治疗方法。
核磁共振(MR)检查不属放射线,它是非电离辐射。
在医疗照射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为减少射线的随机效应的风险,我们要尽可能少的接触射线。
首先,我们应当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照射,即非医学诊断需要,不要主动提出进行医疗照射,同时,也要保管好以往的检查资料,到医院时主动向医生说明和出示,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其次,我们在检查时要尽量减少照射,比如要认真配合检查医生,脱去可能影响检查的衣物首饰,按要求摆好姿势、调节呼吸等,确保一次性检查成功,并且,在检查时要采取措施对检查部位附近的敏感组织器官进行屏蔽防护。
候诊时要留意检查室门口的工作警示灯,灯亮时千万不要在门口警示线内停留,非必须尽量不要陪同检查,如果确实需要要做好陪同人员的辐射防护。
另外,也要特别注意的是,健康是动态的,检查的具体间隔时间应根据病情来确定,要听从医生安排,也不能盲目拒绝必要的照射。
此外,为防止射线对生殖的损害,已怀孕的妇女应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孕期,非特别需要不宜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特别是在孕期的8至15周,更加应该避免;对有怀孕准备的育龄妇女如果需要进行腹部或骨盆部的X射线检查时,检查宜限制在月经来潮后的10天内进行。如果儿童需要进行X射线检查,特别不要忽视对邻近敏感组织和器官,如甲状腺、眼睛和下身的防护。
核电站对周围居民的健康影响大吗?会发生原子弹一样的爆炸吗?
在一定的辐射强度范围内,人体对放射线有自然抵抗和恢复能力。人体能够耐受一次250mSv的集中照射而不致遭到损伤,但是国家为了保护工作人员和居民的身体健康,规定了特别严格的限值,即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每年不超过5mSv,核设施周围居民每年不超过1mSv伏,核电站对人造成的实际剂量比上述限量要小得多。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为核电站规定的管理标准,对周围居民的照射不得超过0.25mSv/年。
核燃料中有效成分是铀-235,铀-235同样也是原子弹中的核炸药,那么核电站会不会像原子弹那样爆炸呢?不必担心,绝没有这种可能性!
核燃料中铀-235的含量约为3%,而核炸药中的铀-235含量高达90%以上,正像啤酒和白酒都含有酒精,白酒因酒精含量高可以点燃,而啤酒则因酒精含量低却不能点燃一样。
万一发生核电站等核泄漏事故,
公众该如何应对呢?
上世纪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使科学家认识到了核电站的安全缺陷,并不断加以改进,核电站的安全设施不断完善,除了难以预测的超大的天灾或战争等人为破坏,发生大的核泄漏基本已不可能,如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正是因为发生了强烈地震引发海啸而发生的。
那么万一发生核泄漏事故,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泄漏出来的大量放射性物质能辐射出高强度的γ射线,同时,放射性物质会附在尘埃等上面,随风向远处扩散,特别是下风向,并且会进入水体、土壤中,污染饮用水,也能污染农作物等食品。
因此,要采取措施防范来自γ射线的直接外照射,也要采取措施防范特别是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引起内照射损害,主要自我防护措施有:
①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并关闭门窗和通风设备(包括空调、风扇等),减少直接的外照射和污染空气的吸入;
②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现场,避免无秩序撤离可能带来的严重负面作用;
③当得知此类事件发生时,应尽量避免处在辐射烟云的下风向区域,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
④采用口罩、湿毛巾、布块等材料捂住口鼻,进行呼吸道防护;
⑤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可用更换受污染衣物和洗澡的方式来减少体表污染;
⑥听从当地主管部门的安排,决定是否食用当地的食品和饮水。
核事故中为何有些人需要服用碘片?它有何作用?
我们先来认识一个概念,即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所谓半衰期,就是放射性核素衰变掉一半所需要的时间,通俗的讲这就是放射性物质的寿命。
比如,在核电站泄漏时能释放出放射性氮、放射性碘、放射性铯和放射性氚等,但放射性氮的半衰期是不到1秒,故不会对人体造成辐射;放射性铯的半衰期有30年,放射污染会长期存在,防控较难,但其放射性毒性为中度,且会大范围扩散,浓度相对会较低;氚虽然半衰期有12年,但其放射毒性低,不产生γ射线,对人体影响小。
而放射性碘131的半衰期有一个星期,特别是泄漏初期,电站附近,特别是下风向,将会有较高浓度的带放射性碘的飘尘,并且它属高毒性核素,因此,放射碘是核事故早期需要重点防范的放射线。
由于碘是人体所必须的元素,每天都需要有一定的摄入量,故放射性碘易被吸收,引起内照射,从而损伤人体需碘的甲状腺,但是,如果体内已有充足的碘含量,就不容易再吸收外来的碘(包括放射性碘),并且已吸收的也会加速排出。
所以,核泄漏初期要对可能受到高浓度放射线照射的人员尽早服用非放射线的碘片,使人体处于碘饱和状态,从而可以减少射线的吸收。需要提醒的是,碘盐中的碘含量太低,根本不能用于防止放射损伤。
当然,对正常人来说,服用碘片会造成碘过量的损害,因此,只有那些可能受到较高强度照射的人群才需要,一般人群是不需要的。国家有专门应对核事故的碘片储备,对需要的人群会及时发放和提供。
来源:浙江省卫生监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