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是体寒还是体湿?体寒与体湿有何区别?

来源: 大连广誉远中医院/dlgyy0411

从中医角度来说,好多脾虚的人群,会致使身体肥胖,湿气过重,与脾虚有直接的联系,那脾虚的症状有哪些?体湿和体寒有何区别?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
脾虚的症状

脾虚的症状


大部分人对脾虚的关注度不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脾虚之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所谓脾虚,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脾虚的临床表现


脾虚证是指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比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临床表现。


1.脾气虚


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


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气陷临床表现,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慢性出血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脾虚的病因


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2
体湿的症状



体湿即为体内湿气,其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对于外界温度、湿度变化有自然调节能力,但有些人因体质、疾病或生活习惯不良,造成体内水分调控系统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响健康。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滑水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



如何判断自己体内是否有湿?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如果你实在不愿意观察大便,吐出舌头观察一下黄中带腻,那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者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厉害。


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3
体寒的症状



“体寒”,以中医看,大部分叫做“虚寒”,就是体质虚且寒。中医对于病情,可以用“八纲辨证”法说明,分成“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个八纲辨证,虚跟寒都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所以我们就说这个人虚寒。寒体质的人就怕冷,再加上虚就更怕冷了。长期处于寒性体质,女性会影响到生育、月经等,男性就会引发性功能障碍。


体寒是由于体质和生活习惯的交错而引起的症状,要想彻底治疗体寒,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意,并且长久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地防治体寒。


典型症状

✦轻度体寒症状


1.怕冷,手脚冰凉

2.容易感冒且感冒恢复期长

3.生理期经痛严重,腹部有垂坠感

4.面色暗淡,无血色

5.易疲劳,关节部位易酸痛

6.睡眠质量差,睡眠浅

符合以上3项即可视为轻度体寒。


✦中度体寒症状


1.口腔内易发炎,易长口疮

2.容易便秘,经常觉得肚子涨

3.生理期紊乱,天冷后易延期或量少

4.皮肤干燥易干裂

5.脚后跟易干裂,脚部血液循环差

6.爱吃水果、冰激凌等冷食

符合以上3项以及以上,为中度体寒症状。


✦重度体寒症状


1.尿频尿液不易排出

2.下半身水肿严重

3.睡一夜手脚都仍冰冷

4.起床时手脚发麻

5.经常感到疲倦,四肢发酸,没有精神

6.经常感到胃胀气

符合以上3项即可视为重度体寒。


无论体质如何,认清事实,

调理身体是首要的。


本文图文转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转发只为分享,无商业目的。如有使用不当,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