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排中国人死因前列 “中国心血管病死亡地图”发布,这些知识很重要!

来源: 康华药业/kanghua68

本文来源:生命时报

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十大致死病因中,心血管疾病常年处于首位。


2015年,《美国心脏学会杂志》刊发研究报告,综合分析了超过9.6万名年满20岁的中国人,发现3/4的人心血管健康状态差。


根据《柳叶刀》杂志发布,2015年中国死因排名中,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心脏病位居前两位,分别占2015年全部死亡人数的20.1%和15.5%。

记者特邀权威专家解读“中国心血管病死亡地图”,教你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五大手段。

北方警惕冠心病, 南方严防高血压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死亡地图”显示,我国各地区、不同省市心血管病死亡率存在明显差异。

在冠心病、脑血管病和高血压的死亡率方面,南方高血压问题更严重,北方则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重灾区。

冠心病

从“地图”上看,山东、河南、湖南和辽宁是冠心病死亡率最高的四大省份,死亡率最低的则是西藏、青海和海南。


脑血管病

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四省是死亡率最高的省份,西藏、海南、青海和宁夏死亡率最低,华中和华东地区成为脑血管病死亡重灾区。

高血压

死亡率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湖北、广东、湖南和重庆,死亡率最低的是青海、天津、宁夏和海南。

心血管病盯上中青年

年龄越大,心脏及血管健康程度越差,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自然增大。

患者增速让人吃惊

美国心脏学会表示,专家们低估了心脏病的发病趋势。据预估,到2035年:

超过1.23亿美国人会出现高血压;

2400万美国人会患上冠心病;

超过1100万人会中风;

900万人会患上充血性心力衰竭;

超过700万人会有房颤问题。 

国内年轻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欧美

专家表示,从目前临床来看,我国面临的情况可能比美国更严峻,我们需要特别重视的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轻化趋势。

年轻人群的高油、高糖饮食习惯,加上巨大的生活压力、疾病防治知识不足,导致心血管疾病风险大幅升高。

2015年的世界心脏日活动曾发布一组统计数据:

中国35~44岁年龄组人群,冠心病发病率3年内增幅达到30.3%;

 45~55岁年龄组人群,冠心病发病率增幅达到21%; 

 35~44岁年龄组男性,15年内因冠心病死亡的几率增加111%。

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影响因素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既与诊断水平的提高有一定关系,也与近年空气污染加重、生活方式节奏加快密切相关。

空气污染是罪魁祸首

“地图”显示,燃煤量和空气中细微颗粒(PM2.5)浓度与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死亡呈正相关,其中东北和华北的燃煤量、PM2.5浓度均高于其他地区。

空气中的粉尘和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不仅会加重呼吸系统负担,也严重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破坏心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梗的发生。

与生活方式节奏加快密切相关

受气候和饮食习惯影响,北方人多喜高盐、高脂、高糖饮食。由于户外寒冷,居民活动少、有氧消耗少,北方人更易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比例较高。

肥胖和“三高”均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加速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8大心脑血管病,有这一张表,统统都“吃走”!太珍贵了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鲁卫星提醒,科学地吃,可以帮助“吃走”八种心脑血管病。

疾病

推荐

食物

好处

1、高血压

茄子

可改善微循环。

苹果、香蕉、橙子、西兰花等高钾食物

钾可促进身体中多余的钠排出。苹果、香蕉、橙子、橘子、柿子等色彩鲜明的水果和西兰花、菠菜、芹菜、苋菜等深色绿色蔬菜都富含钾元素。

菊花茶

菊花有助于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降低血压。


2、高血脂

木耳、香菇

可改善脂类代谢,降低肝脏中的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

荞麦、燕麦等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

荞麦、燕麦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膳食纤维,能抑制小肠对胆固醇的吸收,降低胆固醇水平。


3、冠心病

芹菜

芹菜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平肝舒压、预防便秘、防癌抗癌等功效;芹菜的叶茎有降血压、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猕猴桃、柑橘、柠檬和紫皮茄子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可促进心肌代谢,增加血管韧性,使血管弹性增加。


4、心肌缺血

洋葱

心肌缺血患者每日食用100克洋葱,降血脂作用较好。

荞麦

可调节心肌功能。


5、动脉粥样硬化

香蕉

香蕉含有丰富的钾,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保护心脏的作用,香蕉还可润肠通便,避免用力排便,引起心脑血管意外。

叶类蔬菜、橙子、黄豆等富含叶酸的食物

每天补充5毫克叶酸,能起到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每天吃500克绿叶蔬菜,喝一杯豆浆或饮一杯橙汁,可摄取足够的叶酸。


6、脑卒中

含镁丰富的食物

镁可以保护脑细胞不受到缺血后的继发损伤的危害。除蔬菜外,小米、豆类、辣椒干、干蘑菇、冬菇、番茄、海带、紫菜、杨桃、桂圆花生、核桃仁、芝麻酱等也富含镁。

海带、紫菜、虾米等含碘丰富的食物

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的沉积。


7、心肌梗死

生大蒜

可降血脂,并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每天吃两三瓣大蒜,是降压的最好最简易的办法。

饭后吃点醋可软化血管。醋泡黑豆对预防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有一定作用。醋泡花生米有清热、活血、开胃等功效。


8、脑梗死

每天一个苹果

能有效保护血管,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

香菇

能起到降血压、降胆固醇、降血脂的作用,又可预防动脉硬化、肝硬化。

芹菜汁

可降压降脂。

最后提醒一句:食物只起到辅助作用,不能代替药物哦~



与预期寿命密切相关

通常认为,在预期寿命为70~80岁时,导致人们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心脑血管疾病;而当预期寿命上升至八九十岁,呼吸系统疾病将成为人们致死的首要原因。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5.8岁,因此不难理解为何现阶段国民面临的最大健康威胁会是心血管疾病,甚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心血管疾病都将居于首位,且殃及各年龄段人群。

学五招把心血管病挡在门外

万幸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均属于可以预防的疾病,这要从导致疾病的几大危险因素入手。

1、预防超重和肥胖

有研究对11万余名女性进行了长达16年的随访,发现体重超标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及钠摄入与脑卒中呈正相关,是人群脑卒中病死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一般而言,脂肪摄入以每天不超过50克为宜,且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不宜过高。 

2、避免蛋白质缺乏

曾经有调查表明,动物蛋白可以抑制脑卒中的发生,但肉类吃太多,也会导致脂肪摄入过量,并加重肾脏负担。

因此,老年人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蛋白质以1.2~1.5克为宜,其中以优质蛋白质如鱼、蛋、奶类、瘦肉、豆制品为主,食用鱼类蛋白、大豆蛋白等还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  

3、补充膳食纤维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可预防高血压、降低脑卒中风险。提倡多食用谷类食物、粗杂粮,每天多吃蔬菜、水果等含膳食纤维较高的食物。糖果等甜食要少吃。 

4、低盐饮食

以往调查均显示,中国高血压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而这次出炉的“地图”表明,湖广和重庆地区高血压死亡率明显升高,这与人们喜辛辣、高盐饮食,导致高血压发病率上升有关。 

我国膳食指南提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1克食盐大约是一个牙膏盖的量。

从心脑血管病预防角度来说,人们的饮食还是要尽量清淡一些,逐渐减少食盐用量,直到不特意在食物中加盐。

5、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心脑血管疾病与空气污染、工作紧张、生活不规律和内分泌调节等因素都有一定关系。

专家提醒,应结合自身情况,合理调整生活方式,保证环保,健康饮食,戒烟限酒,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同时还提醒大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并定期进行体检。建议每年至少体检一次,以防病为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七:活血化瘀第一药

说到活血化瘀,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三七。三七的强大功效可以“止血、散瘀、定痛”六个字来概括。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各种内、外出血症(瘀血、胃出血、尿血等)。

心脑血管疾病(高血脂、胆固醇增高、冠心病、心绞痛、脑溢血后遗症等)。

体虚症(脂肪肝、肝纤维化等肝病以及失血、产后、久病等)。


此外,其内含丰富的三七皂苷、三七多糖、三七素、黄酮有效成分,又增添了滋补强壮、抗疲劳、耐缺氧、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食疗建议:

三七粉的个人使用经验分享



近年来,三七打粉的服用方法受到推崇。以下是笔者对于三七粉在治疗疾病时的个人见解,希望能给读者的工作带来帮助。


1
 治疗冠心病


用法:每日3次,每次1克,30天为一疗程。


三七中所含的三七皂甙和黄酮类等有效成分,有明显的强心和扩张血管,增强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动脉压,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2
 治疗高血脂


用法:每日服3次,每日服0.6克,饭前用温开水冲服。一般1至2个月为1疗程。


此法对冠心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伴有血脂及胆固醇增高患者有效,其总脂及胆固醇均有明显下降。


3
 治疗心绞痛


用法:每日2次,每次6克温开水冲服,效果颇佳。


经此法治疗的有的原长期服用复方硝酸甘油片者,服用三七后即可停服;有的合并高血压者,服后血压缓缓下降,此法服用时间为15至30天。


温馨小贴士:

1.三七粉有活血和养血的双向调节功能,对于女性顾客还有活血养颜的功效但不是所有女性都适合使用三七粉,如:月经期经量过多或怀孕妇女禁用。


2.虽然,长期服用三七粉的报告中未出现过积蓄毒性作用。但三七毕竟是药,需要在医生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才能更好的保证安全性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