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诊,如何从面部特征看出病位及病情?

来源: 医药科普/yiyaokepu

在古代中医利用人的面部来确定是否患病的轻重,到了现代面诊法则与生物全息论结合。因此在相应脏器分布、诊察方法上与传统中医面诊略有不同。


下面,我们一起揭开面诊的奥妙。


检查面部


面部是否有因外力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器质性改变:

骨的形状;

肌肉紧张度弹性、收缩力;

是否有肿胀、皱纹、结痂。


如无明显器质性改变者,可根据其面部特征初步判断病变部位:

如果在面部出现皱纹、斑点和皮色改变,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失调。 

如面部出现小疙瘩、充血、肿胀,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遭受病菌感染,侵入血液。 

黑眼眶,表明肾脏、卵巢或膀胱有病。 

巩膜黄染表明肝脏有病。 


穴区分布口决


面部全息观康健,通络美容疗疾患;

额头大脑咽与喉,肺与心脏眉眼间;

人中子宫外膀胱,鼻头脾胃鼻中肝;

颧下大肠外属肾,颧内小肠斜上胆;

两颊膝膑口旁股,下腭亦肾颧上肩。


这80个字可谓暗藏玄机,下面我们一起来解析其内在意义:

头面:额正中点。主治:头面病、脑病。

咽喉:头面与肺的中点。主治:咽喉炎、梅核气等。

肺:两眉端中点。主治:咳喘、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心:位于鼻梁骨的最低处。主治:心悸、失眠等。

肝:心区与脾区联机的中点。主治:肝病及两胁疼痛。

胆囊:在肝区两旁。主治:胆囊炎、胆石症等。

脾:位于鼻尖。主治: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

胃:位于脾两侧。主治:胃痛、呕吐。

膀胱:相当于水沟穴的位置。主治:腰酸背痛。

子宫:与膀胱区重叠。主治:痛经、阴部痛。

大肠:颧骨下缘。主治:便秘、腹痛、泄泻等。

小肠:在颧骨的内侧、主治:泄泻。

肾: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的垂直线相交处。主治:遗尿等。

脐:肾区稍下方。主治:绕脐腹痛。

胸(乳房):在目内眦稍上方。主治:胸胀、胸闷等。


看不懂?没关系,双手奉上图片对照理解。



除了看病位之外,中医还有一十分重要的面诊内容,那就是胸面部色诊辨别病情的危重。如:

1. 心衰病人面色黧黑;

2. 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者多面色萎黄,双颧微红;

3. 肝硬化和肝癌病人多面色甚黑;

4. 慢性肾炎尿毒症病人面色黯黑萎黄;

5. 胃下垂患者脸部多呈青褐色,形如豆状;

6. 胆囊炎患者多鼻翼两则呈浅黄色或深绿色,豆样,呈椭圆形;

7. 面白为中气不足,多主泄泻吐利;

8. 面黄多为脾虚久伤或湿热内蕴;

9. 在小儿患急腹症时,面部多呈灰色;

10. 重症白喉患儿面色多呈蜡样苍白等。


结论


1. 色深沉、重晦暗,主内病、重病、久病;

2. 色浅光泽明显主外病、轻病、新病;

3. 介于枯晦与明润之间者,其病不甚;

4. 若病色如云之飞,则病将愈;

5. 如博聚凝滞一团,则病进而难治。


医药科普

微信ID:yiyaokepu

微博:@医药科普

动态 | 医药 | 科普 | 健康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