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留不住”!为何你扎的留置针一天就得拔?

来源: 滨州市人民医院护理部/bzsrmyyhlb

       留置针的使用不仅可以避免反复穿刺给小宝宝带来的痛苦、利于随时给药和抢救,同时减少了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但是若因各类不同原因导致留置针提前拔管,则留置针失去了其使用的意义。

       因此,如何确保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是每一个护士关心的问题!


1

穿刺部位的选择

不同年龄的患儿选择不同的穿刺部位。


原则:由近心端向远心端,选择管径≥3mm、粗直、血流充盈、富有弹性、易固定,且避开关节、硬结、受伤感染的静脉。


部位首选上肢,其次为下肢和头皮静脉。因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药物滞流时间长,对下肢血管刺激性大,血栓形成几率高于上肢,尤其是长期卧床者血栓形成几率是上肢的3倍。


如有特殊情况需要选择在下肢静脉穿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以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静脉滞留时间,减轻对下肢静脉的刺激,同时减少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


护理时不要让患儿站起或行走,防止加重回血造成堵管。头皮静脉脆性大,皮下脂肪薄,易渗液、易压伤,所以尽量选择上肢。



2

静脉留置针的选择

选用留置针细、短为宜,外套管柔韧度好、刺激性小、可随意弯曲回弹性好、适宜选择儿科型号的留置针,减少留置针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降低机械性损伤静脉炎的发生几率,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


3

规范的操作技术

感染是影响留置时间原因之一。要严格无菌操作,保证留置针的无菌环境,常规消毒两遍,操作者注意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正确使用止血带,提高穿刺成功率。距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结扎时间不宜过长,一般结扎60s内血管充盈明显,避免超过2min可能引起组织水肿。不宜过紧(可容纳一手指为宜),以免导致肢体远端动脉血流减少,静脉充盈不良,影响穿刺成功率,也增加了皮下血肿的几率。


操作时,根据患儿病情及皮下脂肪差异情况,选择留置针进针角度。进针角度不宜过小,进针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刺破血管后壁。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沿血管前行1~2mm,退针芯2~5mm,缓慢将外套管全部送入血管。送管后再松止血带,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


穿刺成功后,选择贴敷性好、透气防水的贴膜覆盖固定,同时加用自黏性弹力绷带外固定,将贴膜完全包裹,避免贴膜卷边、沾水、留置针脱落、穿刺部位感染。绷带包扎不宜过紧和过度制动,穿刺静脉上方衣物宜宽松。避免在同一根血管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减少血栓形成和静脉炎发生几率,影响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4

输注药物的影响

药物PH值对血管的刺激。当PH值介于6.0~8.0,对血管的刺激最小。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药物的酸碱度不同,对血管及导管的刺激程度不同,决定留置针的应用效果。


渗透压影响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对静脉炎发生占有很大因素。渗透压越高,对静脉刺激越大,高度危险渗透压的药物输注24小时内就可产生化学性静脉炎。


合理安排药物输注的顺序。先盐后糖,先浓后淡;先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后输入非刺激性药物。输入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需充分稀释,减慢滴速,或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封管时建议先用生理盐水10ml冲管,再用稀释肝素钠5ml脉冲式正压封管,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延长留置针的有效使用。


控制输液速度,延长留置时间。小儿的输液速度是20~40滴/分,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情、输入药物浓度调整输液速度。有文献报道:外周静脉血流1ml/分。如果60滴/分,相当于5ml/分;如果80滴/分,相当于8.3ml/分,当液体流速大于血流速度时,使血管壁侧压迅速升高,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如果输入刺激性强的高危药物,血液回流受阻,血液稀释药物有能力下降,甚至为0,导致外渗,引起化学性静脉炎。


在儿科静脉通道使用过于单一,不能做到多个通道交替使用,导致在同一通道内长时间输入同种药物,引起血管不良反应,导致拔管,重新穿刺。


输液微粒引起静脉炎,使留置时间缩短。输液微粒直径一般只有1~25μm,但也有肉眼可见的50~300μm更大的颗粒。输入后造成血栓形成和静脉炎,可通过加用精密过滤器对微粒进行过滤,从而降低静脉炎的发生。


结语:

        留置针作为头皮钢针替代品在儿科应用后,为家长看护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有时会因此放松警惕。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做好健康宣教,避免患儿随意剧烈活动,避免潮湿,防止感染。细心的护理也是保证留置时间的重要环节。


来源:中华护理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