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关注】“2018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第19场(天津专场)”成功举办

来源: 天津卫生计生老干部/tjwsjslgb

3月17日晚,由人民健康和人民网天津频道共同主办的“2018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第19场(天津专场)”成功举办。来自天津市医疗卫生界的7位嘉宾相聚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共议“智慧医疗”的跨越式发展,探讨推动医疗服务从院内向院外延伸、从治疗向健康管理延伸的业内经验,让更多百姓享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福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表示:“医疗信息化提高了医疗质量与效率,是智慧医疗的关键支柱。”

张伯礼院士表示,今年两会上,“智慧医疗”仍然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几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广泛应用,智慧医疗对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他指出,通过大力推动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和升级改造,不但可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让“信息多跑步,患者少走路”,而且可以推动医疗服务从院内到院外的延伸,从治疗向健康管理延伸,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智慧医疗发展带来的便利。

“我国医疗信息化整体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未来分级诊疗的逐步推进,相信医疗信息化建设领域的投入力度会不断加大,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张伯礼院士称。

张伯礼院士今年的提案之一是用信息系统支撑三级医疗的发展。他建议推动医院信息交换的标准化,实施医院大数据战略,打通医院间的数据流动与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临床辅助诊断系统。


天津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主任王建国表示:“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卫生只有与智慧医疗和信息化结合起来,才能全方位地保障人民健康。”

王建国书记、主任介绍,近年来,天津市卫生计生委在智慧医疗建设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在医院智慧服务方面,以天津智慧医院建设为代表,通过流程和数据对医院进行管理和分析,用现代化医疗技术手段提高医院的技术水平。通过进一步改造就医流程,广泛应用多渠道预约诊疗,群众就医“三长一短” 问题(挂号时间长,等候时间长,检查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得到缓解,初步实现了诊疗效率和患者就医感受的“双提升”。

在医院管理方面,电子病历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医生一目了然,准确性和效率明显提升。这些智能管理服务技术助推了天津数字化医院的建设,为患者带来福音,为医院发展带来支撑,并为社会提供更好的高质量的服务。

王建国书记、主任最后强调,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卫生只有与智慧医疗和信息化结合起来,才能全方位地保障人民健康。


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委员、天津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杜洪印表示:“智慧医疗和人工智能是医疗改革和医疗管理的主要抓手,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最有效措施。”

“前些年我们也都在谈信息化,但是没有现在谈得这么清晰。天津市近两年的智慧医疗实践让我们对信息化在医疗管理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更加坚定了将信息化技术与医药卫生事业相融合,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杜洪印副主任感慨,他在本次两会上听到一位浙江代表发表的意见。这位代表认为: 因为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对中国非常有利,它给了我们换道超车的机会,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中国人口最多,比其他国家更需要用信息化来解决问题。同时,人口优势让我们可以比其他国家积累更大量的数据。”杜洪印副主任认为,智慧医疗和人工智能,是医改和医疗管理的主要抓手,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有效措施。

杜洪印副主任表示,虽然由于生物特异性决定了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导致医疗人工智能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但是,医疗人工智能新技术,在医疗的整个环节中,除了需要患者提供体内生物样本这一必须的环节以外,在其它所有环节都可以发挥作用,至少能起到辅助(或协助)作用解决部分问题。如何用信息化技术解决医疗管理和医学实践问题,是值得每一个人深入思考的问题。

“医疗活动的诸多环节中,规律性的、规则性的、常见的东西完全可以依靠医疗人工智能来解决,但是要达到个体化精准解决问题,还需要医生和人工智能之间通过配合来完成。”杜洪印副主任认为,通过利用医疗人工智能,至少能把医护人员包括管理者的大部分时间解放出来,把医护人员的时间真正还给患者。这些问题看似遥远,其实现在正在一步步地走近现实。

杜洪印副主任觉得信息化逐渐广泛深入应用于医药卫生行业,有必要研究和预判信息化技术,尤其是医疗人工智能对医疗行业潜在的影响和冲击,很快医院的门诊、建筑、图书馆、病案室甚至走廊都会出现很大改变。“我看到国外很多医院在用人工智能机器人传递一些东西,为了符合它们的特点,如何给智能机器人创造有利条件都逐渐成为医院管理者和医院建筑设计者思考的问题。”杜洪印副主任说。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张建宁院长表示,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作为高效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手段,智慧医疗在“强基层”中大有可为。

据张建宁院长介绍,为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构建全科医生临床技能培训基地,实施“五个一工程”(编制一套继续教育规范,建立一支导师队伍,完善一个临床技能培训体系,形成一套临床实践技能考评方案,建设一个“互联网+医疗”信息平台)。

“三甲医院医生与社区医生以手机和电脑做为学习和互动载体,结成一对一的师生关系。社区医生可以灵活利用碎片化时间,无须脱产也可以进行线上可视化教学,再结合线下回到医院进行实践操作。”张建宁院长称。

张建宁院长表示,基层医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把病人的病例和检查、化验结果推送给“一对一”的导师,也可以与专科医生(二级导师)联系,为病人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这样既可以提高基层医生的能力和服务水平,也可以让导师在患者中建立起自己的威信和品牌,实现双赢。

目前,在天津市卫计委与和平区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与和平区的六个社区医院实现化验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互通。一方面节约基层购置大型检验检查设备、配置专业的人员的成本;另一方面,病人也可以节约奔波于多个医院、专科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降低重复检查的成本。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院长李彤表示:“信息化技术为患者带来了便利,提升了医生工作效率,促进了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其快速发展是大势所趋。”

李彤院长认为,智慧医疗为患者既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又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通过智慧服务让患者就医更便捷,体验更舒适。通过智慧医院提供最新的治疗手段与最优化的治疗方案,规范了医疗行为,降低了医疗费用。

对医护人员来说,智慧医院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提升专业能力, 更快速、更高效的接触到前沿的学术动态,还可以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

对于管理人员来说,智慧医院能为医院的质量管理、资源配置管理、绩效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等提供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的一系列决策辅助体系。

李彤院长介绍,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步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引入智能医疗,为临床提供高效辅助诊断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引入了肿瘤智能辅助决策系统、智能医学影像诊断系统、医疗智能语音录入系统以及便携式可穿戴心电设备。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张智龙表示:“中医药的标准化发展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张智龙副院长指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正在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如何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在不断传承中医药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探索中医药服务新途径,实现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促进行业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多元化的需求,是每一个中医人的责任。

对此,他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是推进中医药与信息技术融合,实现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要解决中药材质量问题,解决中药饮片抓药不准、分剂不匀、抓取时间长的问题,解决中药煎煮规范化的问题。可以这样说,现在的中医药走的是‘精、准、优’之路。”张智龙副院长表示。

其次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建设,疏通医疗“神经末梢”。张智龙副院长认为,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加强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推进中医远程医疗服务;二是创新中医医疗新的服务模式,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医疗健康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孙丰源表示:“智慧医疗技术要实现医院提高医疗技术、病人舒心就诊。”

孙丰源副院长指出,医疗领域运用现代科技和智慧技术要实现两个目标:其一是从病人角度而言,要通过智能技术,让病人方便、舒心、快捷地就诊。以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为例,该院的门诊已经完全取消窗口,用手机就可以直接进行就诊、交费、取药等一系列动作,同时病房已经全部实施电子病历,预计今年全院门诊也将实现电子病历。

第二个目标是从医院角度而言,智慧医疗就是要串联起各个科室、各个医院的医疗技术,整合各项医疗资源,使得医院整体的医疗技术得到提高。孙丰源副院长举例称,比如在边远地区,一些医院能够进行全科手术,但进行更加专业的手术如眼科手术则不具备手术条件。这个时候,运用网络进行指导、运用智慧医疗进行帮扶就很有必要。

(来源人民网,转自健康天津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