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悬壶济苍生 百年慈心制好药

来源: 佛慈制药/foci002644

爱国实业家玉慧观先生“惜吾国科学落后,国药遭天演之淘汰”,举起“科学提炼,改良国药”的旗帜,创建了上海佛慈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首创中药浓缩丸技术,开中药生产工业化之先河,成为“中药西制”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上海医药志》记载:“民国18年(1929年)11月,玉慧观、郑平叔等再创佛慈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以‘科学提炼、改良国药’为宗旨,按古方配伍,采取新的提取工艺,首创浓缩丸。”中国第一颗浓缩六味地黄丸在佛慈诞生,中药行业首次出现了“有效成分”的概念,而“中药西制”也使千年古方发扬光大,使古老的中药焕发出青春的风采。1931年,佛慈浓缩丸漂洋过海,出口到东南亚地区,走向世界各地。佛慈成为第一个将中成药推向国际市场的企业,让整个世界改变了对中药的认识。

一朝发轫,百折不回。《上海医药志》记载:“民国10年(1921年),上海创建第一家中药制药厂,至1949年先后开设4家中药制药厂,2家停办,1家改为化学制药厂,仅存上海佛慈药厂1家。”1956年,在国家支援大西北的整体安排下,为充分利用甘肃丰富的药材资源,作为上海轻工业生力军的佛慈,跨越千山万水落户兰州,几经演变,佛慈发展成为西北地区中医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从黄浦江边到母亲河畔,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两条江河共同孕育了佛慈的历史和文化,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佛慈被赋予长江的宽阔胸怀和黄河的质朴风骨,更是造就了佛慈这样的国际品牌。

1933年上海佛慈大药厂《改良国药计划大纲》中记载了“打破古来‘秘不授人’之传统陋习,当将研究所得之结果,发表于中外医界,以尽科学者之义务,以期多少贡献于人类”、“于每月定期开放药厂,公开药方,邀请各界共同研究,敬乞高明之请教,藉作改良之模范”等内容,佛慈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民国时期著名医学家朱南山先生对于佛慈“汇列所出各种成药,逐一说明其成分、性味功效等”,认为“公开其秘,尤为难得”。为了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1973年佛慈将40多年来的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经验进行科学、合理的总结,再一次编制了佛慈制药《产品规范》,将经常生产的89个中成药品种处方、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标准毫无保留地对外公开,以便于同行业学习和促进技术交流。目前,浓缩丸已经成为中成药的主导剂型。



近90年的发展历程中,佛慈产品以“选材地道、工艺精良、疗效确切、服用方便”而受到消费者的信赖和推崇,行销全国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28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名列中国中成药出口企业十强。建厂之初,诸多政要、社会名流纷纷为佛慈大药厂题词嘉勉,其中,蒋中正先生题词“百沴辟易”(沴:灾害,疾病),抗日名将宋哲元将军题词“保权强种”,均给予佛慈大药厂很高的评价。上世纪60年代,食道癌高发区河南林县人民用佛慈六味地黄丸治疗疾病取得良好效果,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河南林县终于从食道癌高发区的名单上消失了,至今仍被亲历者津津乐道“六味地黄丸功不可没!兰州佛慈制药厂善莫大焉!”著名中医学者潘华信教授专门撰文向兰州佛慈药厂致敬“我伫立在高楼之巅,凝望西北……感谢(佛慈)药厂数十年来心系天下苍生,默默奉献”。在以对产品的挑剔闻名于世、号称“质量王国”的日本,佛慈川芎茶调丸被誉为“中国感冒丸”,佛慈杞菊地黄丸被誉为“杞菊妙见丸”,“用料考究、疗效确切”是日本人对佛慈产品的评价。 


2000年,80岁的老查尔斯先生从美国不远万里专程来到佛慈致谢,皆因佛慈产品给予其重病至亲以极大帮助。公司经常会收到一些消费者寄来的包装盒、瓶贴,“佛慈的药给我带来了健康,包装上有‘佛慈’二字,我不能随意处置”,原因很简单也很感人,体现了消费者对佛慈的肯定和尊重。种种“佛慈”情结不一而足,鞭策着佛慈人在“慈心制好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