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真实病例告诉你:这些癌症早期症状别忽视!一念之差生死之别

来源: 瑞福堂药店A/aikegongsi

近日,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中国癌症数据报告显示,我国每天大约有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患者,相当于平均每7分钟就有一人患上癌症,平均每分钟有4人因癌症死亡。

在癌症早期,身体其实已经发出了“警报”,只要引起重视,就能及早发现,及早介入治疗,大大提高癌症患者生存几率。

病例1:消瘦+咳嗽→肺腺癌晚期

48岁的张女士因背部疼痛到医院就诊,经检查是肺腺癌晚期。张女士的背部疼痛就是癌细胞骨转移后骨质遭受破坏引起的。

虽然医生全力救治,但是由于发现得比较晚,张女士最终被肺腺癌夺去生命。从发现癌症到去世,仅8个月。

其实,张女士的肺腺癌在几年前就有了征兆,那时,她日渐消瘦,经常出现刺激性咳嗽,但却没有在意。医生说,如果张女士能及时做一次胸部CT检查,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肺癌早期症状

肺癌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常出现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胸痛、发热、气促等。当呼吸道症状超过两周,经治疗不能缓解,尤其是存在痰中带血、刺激性干咳,或原有的呼吸道症状加重,一定要高度警惕肺癌的可能。

如何筛查肺癌

目前,胸部CT是早期发现肺癌的有力武器。有肺癌家族史、年龄在40岁以上或有吸烟史并且吸烟支数大于400支/年的高危人群,更应每年做一次胸部CT。长期生活在二手烟环境以及厨房油烟环境的人群也应注意。

病例2:便血→直肠癌晚期

64岁的王先生,一开始出现便血时没太放在心上,以为就是痔疮出血而已,过了一段时间,情况越来越严重。

经检查,医生确诊他是直肠癌晚期,第二天就安排手术切掉了病灶部位的肠子,切掉的肠子有30多厘米长。

随之开始的是让王先生痛苦不堪的化疗。他被癌症折磨得不像人样,体重从168斤掉到140斤,严重失眠,每晚只能断断续续睡着两个小时。生病以后,糖尿病、高血压也找上门来,而且因为切掉了这么长一段肠子,生活中也多了难言之隐。

肠癌早期症状

大部分早期肠癌患者早期没有任何症状。便血、腹痛、阵发性的腹痛或者不明原因的大便里面有潜血,甚至自己摸到小包块儿的人都要尽快进行专科检查。

直肠癌的病人会出现大便正常,但表面挂有鲜血和黏液的血便,还会出现没有黏液只有鲜血的便血。

如何筛查肠癌

肛门指检、大便潜血检查,结肠镜检查等筛查项目,是早期发现肠癌最简单方便的方法。

遗憾的是,在体检过程中,除了拒绝肛门指检外,许多人还拒绝验大便,使得临床上的肠癌患者,大部分已经到中晚期。

病例3:腹痛、呕吐→早期胃癌

28岁的小刘身强力壮,体重接近100公斤,一次喝酒后,他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

到肿瘤医院就诊后,小刘被确诊为早期胃癌。经过积极治疗,目前他的病情已经得到控制。

胃癌早期症状

胃癌早期患者易出现胃痛、上腹部不适或肿块、消化道出血、呕吐、消瘦、吞咽困难等,容易被误判成其它疾病。

如何筛查胃癌

可做X线钡餐、胃镜等检查。

病例4:胃反酸、烧心→食管癌

50岁的孙女士胃部反复泛酸、烧心已经10年,半年前,她又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经过胃镜检查等,被诊断为食管癌。

其实,8年前,她做胃镜检查就提示有反流性食管炎,5年前,她再次做胃镜检查显示为巴雷特氏食管。然而,她却一直没有进行系统治疗。

食管癌早期症状

吞咽时有轻度的哽噎感,下咽食物时胸骨后疼痛、闷胀,多为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样疼痛,食管内、咽部有异物感。若有上述症状之一,应及时就医。

如何筛查食管癌

目前,胃镜检查是发现早期食管癌的最佳方法。

病例5:左胸肿块→乳腺癌

48岁的赵女士发现自己的左胸上有个不痛不痒的肿块,由于没有不适症状,她就当成乳腺增生治疗了几个月,但肿块不但没有减小,反而变大。于是她到医院乳腺外科就诊,才知道患上了乳腺癌。

据了解,乳腺癌非常容易被误诊,而误诊误治往往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比如:乳腺癌被误当成乳腺增生治疗的话,经常会用到一些活血化瘀的药,而实践证明,很多肿瘤患者在使用活血化瘀的药之后,肿瘤会长得更快,而且更容易扩散。

乳腺癌早期症状

乳腺皮肤发红;乳房内有可触及的肿块,一般来说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质地偏硬;

一侧乳房轻度疼痛不适,或一侧肩背部发沉、酸胀不适,甚至牵及该侧的上臂;乳房外形改变、乳头异常等。

但也有的乳腺癌患者,病发时可能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乳腺癌早期发现的话,治愈率非常高。定期自查和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重要途径。

如何筛查乳腺癌

自查

女性每两周站在镜子前进行一次自我检查,观察乳房的形态、对称性等有无异常。然后躺在床上,用对侧手检查另外一侧的乳房,看有没有肿块。

体检

40岁以上的已婚女性做钼靶检查比较稳妥,40岁以下的女性腺体比较丰富,首先推荐彩超。

中国60%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要想远离癌症,注意以下三点: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

注意身体的微小变化;

坚持定期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