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研发的金属解毒药是唯一被美国仿制的中国药品,发现了抗疟活性超青蒿素的化合物

来源: MEHECO/xxyypt


黑白照片上,一代药学大师嵇汝运坐在实验室思考问题,应声抬起头来,目光深邃,微微笑着。这正是嵇汝运给人的印象,具有非凡的远见卓识,为人谦虚质朴。今年正值嵇汝运院士诞辰100周年,就在昨天,在他最舍不得离开的地方——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许多人专程赶来缅怀先生。在他们动情的回忆中,先生似乎从来不曾远离,他的人格风范依然在感召着后人。


实验室主任先口试了几道题目,他都答对了


嵇汝运和化学打了一辈子交道,从喜欢上化学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烙下了这一印记,就算身处逆境也从未想过放弃。


1918年4月24日,嵇汝运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县(现属上海市)。他的祖父生有五个儿子,除了他父亲外,其余四位叔伯父均未永年。小学尚未毕业时,他的母亲又因伤寒症不久于人世。民国初年的旧中国,国民的平均寿命只有30多岁。母亲流着泪撒手人寰的场景,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年幼的他热切希望长大后能造出良药。


高一时学校的重点课程是无机化学,每当他苦思冥想找出难题的答案时,总感到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就这样他爱上了化学。193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化学系。大学校舍建在峰峦起伏的山坡上,学生们住在竹篱搭就的简易平房中,吃的是掺有稻谷的糙米,还要忍受日本侵略者的轰炸。那时,中央大学的老师教导学生要“认真学习,成绩超过东京大学,也是抗日”。嵇汝运坐在防空洞的石头上刻苦学习,从没有停止过努力。留英前夕的嵇汝运。

1946年,嵇汝运考取了“庚子赔款”奖学金,第二年他来到到美国新泽西州的油脂产品厂实习。初进厂时,实验室主任先口试了几道有关油脂知识的题目,他都答对了,让实验室主任大为惊讶,高声喊道:“你太棒了!”半年后,他从美国直接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无论冬夏,他是班级里最刻苦的学生,晚上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总要到闭馆时管理人员来催促,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对于他的博士论文,导师惊喜万分,除了一些英文表达方式,对其他内容没有做任何修改。嵇汝运随后被校方聘任为博士后研究员,并担任部分教学工作。期间,他发现了局部麻醉作用超过普鲁卡因10倍的新化合物。


“应该回到祖国去,为祖国创制新药。”1952年,嵇汝运下决心回国。为了冲破阻挠,他先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度假旅游”。期间,他购买了大量的专业参考书籍和工具书,寄到香港。1953年暑期,他向系里请了长假,提出前往香港度假。当他抵达香港,一切准备就绪,方写信给导师,请求辞去教职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说明打算回到中国大陆与妻儿团聚,不准备再返回学校了。


不仅被载入中国药典,也成为唯一被美国仿制的药品


嵇汝运回国后,进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工作,从此开启了他创制新药的征程。


当时正值血吸虫病肆虐,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他亲赴农村水乡,访问病家患者,采集粪便并亲自化验检测。经过夜以继日的反复实验研究,他们终于发现从南瓜子中提取的一种氨基酸,对血吸虫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他立即组织力量,完成了南瓜子氨酸的人工合成。当时治疗血吸虫病主要依靠的是锑剂,但锑剂副作用大。他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制备了抗血吸虫病新药——巯锑钠,既保留了锑剂的治疗效果,又可减少锑在体内的蓄积。课题组在此基础上,与所内其他人员一起,将制备巯锑钠的化学原料发展成为金属解毒药物。该药对锑、铅和砷等多种金属均有解毒作用,被广泛用于解救金属中毒病人,不仅被载入中国药典,也成为唯一被美国仿制的药品。

越南战争爆发后,疟疾成为首先要对付的敌人。青蒿素是我国科学工作者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的抗疟有效成分,但青蒿素治疗疟疾复发率较高,嵇汝运带领研究组,开始了青蒿素结构改造工作。与此同时,他们从二氢青蒿素出发,合成了300个醚类和酯类衍生物,经药理筛选,发现其中数十个化合物的抗疟活性超过青蒿素,有的活性甚至高出30余倍,其中化合物SM-224被命名为蒿甲醚。经过上海药物所及昆明制药厂的通力协作,蒿甲醚于1988年9月通过卫生部一类新药评审,被临床广泛应用,曾作为国礼赠予巴西。


上海药物所杨玉社研究员始终记得,他到实验室的第一天,嵇汝运就给他布置了博士研究课题。拿着这张手稿,在嵇汝运的悉心指导下,杨玉社团队历时16年研发出了我国第一个有新颖化学结构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新药盐酸安妥沙星,填补了我国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领域40多年的自主创新空白,对推动我国医药工业从仿制到创新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积极贡献。


前瞻布局,把量子化学应用到药物研究中


“我和嵇先生门对门住了几十年,对他的超前意识和科学谋略特别佩服。我当初也想不通,咱们是研究药物的,干吗去研究量子化学?”上海药物所胥彬研究员说。1977年,嵇汝运在上海药物所成立了“量子化学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课题组。当时嵇汝运年近花甲,但锐气不减,白天工作,晚上还要抽出时间钻研量子力学。嵇汝运研究组的工作人员吴吉安回忆,当时所里请了专家讲授量子力学薛定谔方程和分子轨道理论。每逢有课,嵇先生带着他早早就坐,笔记记得非常详尽。那时吴吉安恰逢家事繁杂,遇到复杂的演算,有时不免打起瞌睡,但嵇先生从未面露愠色,只是下课后把笔记留下,吴吉安再依先生的笔记把漏去的推导和演算全部补齐了。


“1978年,我被派到唐敖庆先生门下学习量子化学,正是嵇先生的深谋远虑之举。后来我逐步了解到,当时嵇先生正在谋划一个大的布局。”中科院院士陈凯先说,长期以来,新药的寻找依赖于盲目随机的实验筛选和偶然发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分子药理学、理论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药物构效关系和理性药物设计的新领域在国际上初现端倪。嵇先生以大科学家的卓越远见敏锐地把握住这一发展趋势,在全国率先探索和开拓这一前沿领域。

嵇汝运(右)与陈凯先在讨论问题。


上海没有适用的计算机,嵇先生就支持陈凯先到外地的计算中心开展研究。一次陈凯先在外地算题,计算量比较大,估算下来机时费可能达到1500-2000元,当时上海药物所研究人员的人均研究经费只有2000元,何况陈凯先那时还只是一个研究生。他踌躇再三,向嵇先生发了一个请示电报。没想到嵇先生当天就回复,要他大胆工作,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不必请示,一切费用由嵇先生负责解决。在嵇先生的悉心指导下,陈凯先用FORTRAN-N语言编制了量子化学从头算通用程序,提高了计算速度。1983年以后,这一程序在全国20余所高校和研究所使用,赢得了国内量子化学工作者的高度评价。


嵇汝运的超前意识还体现在他的战略远见上。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上海药物所按照中科院党组和上海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筹划和酝酿整所搬迁浦东张江。一部分人存在种种顾虑和担忧。在这个重要时刻,嵇先生和其他老一辈科学家挺身而出,引导大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次搬迁。嵇先生说,药物所建所以来经历了三次搬迁,每一次搬迁都是一次创业,都促进了药物所的发展。现在正面临第四次搬迁,这也是药物所第四次创业,一定会成为药物所发展的重要机遇。嵇先生的明确态度有力地促进了大家的思想统一,对药物所顺利搬迁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天走路,基本吃素,遇事不怒,早点打呼


“人家说‘名师出高徒’,我看是‘高徒出名师’!”嵇汝运培养了几十位研究生,可谓人才辈出。他的学生陈凯先、蒋华良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就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其他学生也都成长为各单位的科研骨干和中坚力量。


最让中科院院士蒋华良感佩不已的是,嵇先生花甲之年开始学习量子化学,86岁高龄还在上《药物化学课》,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每一个药物所人都会记得,嵇先生在图书馆埋头苦读最新文献的身影,他还留下了3万多张摘要卡片。即使在春节,嵇先生也会出现在图书馆或办公室,等一放完假,他便写就了一篇新的综述文章。他的夫人李晓玉回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当他清醒时,总会提出想回办公室去看一看,想在那里放一张小床,在他内心深处,工作了一辈子的药物所就是他的另一个家。

嵇汝运在写作论文。


嵇先生热爱工作,也热爱生活。他擅长做酒酿,他常常说化学家做的酒酿一定很美味,因为懂得糖化发酵原理。他喜欢拍照和冲洗胶卷,把棉被毛毯挂在窗户上,就是一个暗房。夏天夜里,他带着孩子在阳台乘凉时,总会教他们认识星座。他教孩子给家具打蜡,每次搬家都亲自粉刷墙壁,住在清真路时,家里的每个房间被刷成了不同颜色,充满了艺术感。从广播操太极拳到女职工排练的扇子舞,他都参与其中,被大家戏称为“娘子军”的“洪常青”。


嵇先生有自己独特的养生秘诀——每天走路,基本吃素,遇事不怒,早点打呼。有一次,机场安检人员对他呼来喝去,他也安之若素不愠不怒。他在生活中没有一点架子,随和而又包容。遇到有事情外出,嵇先生总是留个纸条贴在门上,说明外出何事及何时返回,以方便来访者。他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为能继续护理他而自愿延长了原来的服务合约。


2010年5月15日上午9时20分,嵇汝运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2岁。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栏目主编:黄海华文字编辑:黄海华题图来源:上海药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