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专家讲故事】60年坚守 书写大医人生

来源: 人民医院/zzqrmyy0991

他1955年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同年入党,怀着一颗为边疆患者服务的赤子之心,于次年从沈阳出发,几经辗转,在春意盎然的3月来到了乌鲁木齐。他至今清楚的记得4月1日这天,穿上了白大褂的他来到患者中间, 开始了他长达60余载的从医生涯。他把毕生的精力和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奉献给了边疆各族患者。

如今已92岁高龄的他依然没有离开患者,没有离开他钟爱的医学事业。“退而不休三十年,白发丹心树典范。全心全意为人民,德高忘重齐称赞。为官清廉不谋私,耄耋公仆尘不染。艰苦创业留丰功,孜孜不倦好党员!”这是大家对他的评价。他就是曾任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大外科主任、医院危重疑难病及围产手术期管理专家组顾问、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退休专家——王惠义。

凡大医治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凡大医治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这是王惠义的座右铭,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他用一生践行着这样的从业原则,不计个人得失,不图名,不图利。

在从医60余载的道路上,他多领域“涉猎”,为病人排忧解难。

五六十年代的外科还是大外科,涉及外科系统多领域,王惠义对医术精益求精。他说,外科医生是内科医生加一把刀,外科医生要 “文武双全”。外科医生犹如裁缝师傅一样,做的活有粗有细。但外科医生不是匠人,外科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外科医生必须是一个即懂技术又有艺术性的临床专家。把每一台手术都做成精品,才能算一个合格的外科医生。60余年来,有多少“精品”出自他的手已无法用数字来统计。又有多少患者痊愈后来看望这位救命恩人,已无人能记清。至今无论患者或是职工来咨询病情,他依然是那样认真、耐心地解答。

随着医学的发展及病人的需求,大外科已不能满足患者就医和学科的发展。当时,在他的积极倡议和推动下,外科专业逐渐细化,到目前已形成20多个科室的外科体系。王惠义还把”“传帮带”视为自己的使命,当年他培养出的年轻医师现已成为医院的中流砥柱。

作为医院管理者,他不仅专注临床,而且还关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关于护士待遇的提案还曾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而当年他与新疆代表团的集体提案——新疆结核病多发,要求国家拨款加强防治,得到了卫生部的答复。此后,在新疆专门召开了全国结核病防治会议,现在新疆的结核病救治已经全部免费。

从1986年开始,王惠义与急诊外科团队致力于重症胰腺炎的研究,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用中药——消炎散外敷和灌生大黄粉及其它泻剂,积极解决胃肠道功能问题。同时,用静脉点滴其它药品进行综合治疗,使该病患者的成活率达到85%以上。在重症胰腺炎治疗方面进入国内先进水平的行列,为自治区人民医院外科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代白求恩  余热献故乡

王惠义的家乡在陕西省高陵县,看到当地医疗条件差,1991年退休后的他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为乡亲们无偿服务5个月,在县医院坐诊、手术、查房不要一分钱的回报,以此了却多年来想报答家乡父老的心愿。他为家乡所做的一切,乡亲们都铭记在心,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特地给他赠送了一面“当代白求恩 余热献故乡”的锦旗。

他退休不退岗,只要病人需要,他就会出现在医院。退休后,他一直被科室聘为名誉顾问,并坚持每天查房,二十余载如一日,从不懈怠,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赢得了医务人员和病人的爱戴。

他经常鼓励年轻人要多读书,多钻研,勤练为病人服务的本领。每年科室发给他的劳务津贴,他都用于为科室人员购买医学书籍和科研课题研究。科室的医务人员一提到老院长,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他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我们身边的楷模。

文/离退休服务中心  刁素清

图/马力克

编辑/王黎虹